內容提要:李唐皇室尊奉老子為遠祖,《道德經》和老子像在唐朝文化政策和對外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考察老子經像由長安向敦煌、西域以至天竺傳播的情況。貞觀年間天竺曾經向唐朝使團提出請《道德經》和老子像,唐太宗詔令玄奘法師等人翻譯《道德經》為梵文,作為向天竺傳播的準備,翻譯使用的底本是河上公注本。開元、天寶年間唐玄宗詔令諸州頒行御制《道德經注》《道德經疏》,修建尊奉老子的紫極宮,于開元觀鑄造老子像,敦煌吐魯番文獻或有遺存,或有記載。道教在老子經像西傳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唐代敦煌、西州的道教宮觀建造有老子像,道士師徒經戒傳授中使用《老子五千文》。
關鍵詞:《道德經》;老子像;敦煌;西州;天竺
唐代老子經像西傳具有特殊的時代意義。由于李唐皇室尊奉老子為遠祖,《道德經》(又名《老子》《五千文》)、老子像在唐朝文化中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其傳播的意義不僅僅是道教文化的傳播,而是唐朝和李唐皇室的文化象征。唐代是絲綢之路文化交流的繁榮時期,其中佛教典籍、藝術由天竺經西域、敦煌傳入長安,以老子經像為代表的道家道教文化則是由長安向敦煌、西域乃至天竺進行傳播。
李唐皇室尊奉老子為遠祖始于唐高祖李淵。關于“老子”,據《史記》記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又字“伯陽”,周守藏室之史也”,又稱“柱下史”。武德元年(618),唐高祖李淵尊奉“李伯陽”為“帝祖”,武德三年又稱“遠祖”。此后李唐皇室繼續尊奉老子為遠祖,貞觀十一年(637)正月二十五日,唐太宗李世民詔曰:“況朕之本系出自柱下,鼎祚克昌既憑上德之慶,天下大定亦賴無為之功,宜有改張,闡茲真化?!鼻庠辏?/font>666)二月己未,唐高宗李治于亳州老君廟,尊奉老子追號曰:“太上玄元皇帝”。
既然李唐皇室尊奉老子為遠祖,老子所作《道德經》就成為唐朝文化的主要經典。唐高宗曾命王公百僚,每歲貢舉加試《老子》。經歷武周統治時期之后,唐中宗于神龍元年(705)“二月甲寅,復國號,依舊為唐”,“老君依舊為玄元皇帝”,令貢舉人“依舊習《老子》”。至唐玄宗開元廿一年(733),令士庶家藏《老子》,每年貢舉加老子策。唐玄宗甚至把《道德經》置于儒家六經之上?!拔伊易嫘实?,乃發明妙本,汲引生靈,遂述玄經五千言,用救時弊,意高象系,理貫希夷,非百代之能儔,豈六經之所擬?!?/font>
關于李唐皇室建造老子像、老子廟的記載,始于唐高祖李淵。武德元年(618),唐高祖于絳州羊角山建老君廟。武德二年(619)唐高祖命樓觀令鼎新修建樓觀臺老君殿、天尊堂及尹真人廟,以樓觀道士岐平定主觀事。貞觀十一年(637),唐太宗“修老君廟于亳州”。至開元十年(722),唐玄宗詔兩京及諸州各置玄元皇帝廟一所。天寶八年(749),唐玄宗命工人采太白山之白石,于長安太清宮建造玄元皇帝像。
唐代老子像的遺存,例如陜西西安碑林博物館收藏的驪山老君像,系唐代天寶年間造像,原在西安臨潼驪山老君殿,為唐華清宮朝元閣內遺物。再如蘇州玄妙觀老君像碑,系唐代吳道子畫《老子像》的翻刻。唐代老子像在四川省也有遺存,例如安岳玄妙觀老君像,仁壽壇神巖老君像、綿陽西山觀老君像。
在唐朝對外文化交流中,老子經像占有重要的地位。高麗、日本、天竺,出于對唐朝文化的仰慕,曾請《道德經》、老子像或天尊像。本文則主要考察老子經像沿古代絲綢之路中心線從長安向敦煌、西域以至天竺傳播的情況。
一、貞觀二十一年(647),應東天竺童子王之請,唐太宗敕令將《道德經》翻譯為梵文,翻譯的底本是河上公注本
唐初《道德經》西傳,緣于天竺與唐朝互派使團。貞觀十五年(641),戒日王向唐朝第一次派出使團,唐太宗派云騎尉梁懷璥出使天竺。之后戒日王再次向唐朝派出使團,唐太宗派衛尉丞李義表出使天竺。東天竺童子王請求唐朝翻譯《道德經》為梵文,即是在李義表這次出訪中提出的。
(一)貞觀十七年(643)三月,唐太宗令李義表出使天竺
李義表系貞觀年間衛尉丞、朝散大夫?!杜f唐書》記載:“貞觀中,衛尉丞李義表往使天竺?!薄度莆摹酚涊d:“李義表,貞觀十七年官朝散大夫,行衛尉寺丞上護軍?!必懹^十七年(643)三月,李義表奉唐太宗之命率使團出使天竺。貞觀十八年(644)終李義表至中天竺曲女城,戒日王派大臣到城郊迎接,“傾城邑以縱觀,焚香夾道……拜受敕書”。貞觀十九年(645)正月李義表于王舍城(摩伽陀國都城)登耆阇崛山勒銘記事,二月又于摩訶菩提寺立碑,貞觀二十一年(647)歸國。
曷利沙伐彈那,號尸羅阿迭多(尸羅逸多),即戒日王,系中天竺羯若鞠阇國國王。戒日王于唐武德年間(618—626)統一了五天竺,在征戰討伐中建立了戒日帝國,其統治范圍是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區。戒日王于貞觀年間先后幾次遣使朝貢唐朝,《舊唐書》記載:
貞觀十五年,尸羅逸多自稱摩伽陀王,遣使朝貢。太宗降璽書慰問,尸羅逸多大驚,問諸國人曰:“自古曾有摩訶震旦使人至吾國乎?”皆曰:“未之有也?!蹦四ぐ荻茉t書,因遣使朝貢。太宗以其地遠,禮之甚厚,復遣衛尉丞李義表報使。尸羅逸多遣大臣郊迎,傾城邑以縱觀,焚香夾道,逸多率其臣下東面拜受敕書,復遣使獻火珠及郁金香、菩提樹。
據上文,在戒日王第二次遣使向唐朝朝貢之后,唐太宗再次派使團向天竺傳達旨意,這就是李義表出使天竺。
(二)東天竺童子王向李義表提出將《道德經》譯為梵文
李義表不僅出使了中天竺,還訪問了東天竺。據《集古今佛道論衡》:
貞觀二十一年(647),西域使李義表還,奏稱:“東天竺童子王所,未有佛法,外道崇盛。臣已告云,支那大國未有佛教已前,舊有得道圣人說經,在俗流布。但此文不來,若得聞者,必當信奉。彼王言,卿還本國,譯為梵言,我欲見之,必道越此徒,傳通不晚?!?/font>
在出使東天竺時李義表向東天竺童子王講,中國在佛教傳入以前,已有圣人說經。圣人說經即是指老子著《道德經》。童子王因此請李義表回本國,將圣人所說經譯為梵文,以為信奉和傳通。
婆塞羯羅伐摩,號拘摩羅,即童子王,系東天竺迦摩縷波國國王。其國先人可能是從漢地遷來。“(童子王)語使人李義表曰:上世相承四千年,先人神圣從漢地飛來,王于此土?!币簿褪钦f,李義表奉命出使天竺,向戒日王傳達唐太宗旨意,同時也到訪東天竺迦摩縷波國,這才有了童子王請譯《道德經》為梵文一事。
(三)唐太宗據李義表奏請,令玄奘法師等譯《道德經》為梵文
貞觀二十一年(647)西域使李義表向唐太宗奏稱,東天竺王請求翻譯中國古圣人所說經書,以為其國信奉和流傳?!埃ㄌ铺冢┑羌聪码?,令玄奘法師與諸道士對共譯出。于時道士蔡晃、成英二人,李宗之望,自余鋒穎三十余人,并集五通觀,日別參議,詳覈《道德》?!碧铺诋敿措妨钚史◣熍c蔡晃、成(玄)英等道士,再加上李氏宗族有名望的人物、才干卓越之士等30多人于長安五通觀進行集中譯經。
此事又記載于《續高僧傳》,唐太宗令玄奘法師“翻《老子五千文》為梵言,以遺西域?!薄斗鹱娼y紀》記載:“(貞觀)二十二年(648)十月(唐太宗)車駕還京師,敕于北闕大內紫微殿西建弘法院,令奘法師居之,選名德七人以從。晝則陪御談玄,暮則歸院翻譯。上令翻《道德經》為梵文,以遺西竺?!毙史◣熡谪懹^十九年(645)正月從天竺返回到長安,正在翻譯佛經,并且得到了唐太宗支持。在翻譯佛經的同時,唐太宗令玄奘法師翻譯道教經典《道德經》,以贈送天竺。
(四)玄奘與成玄英等譯《道德經》
在翻譯《道德經》的過程中,玄奘法師與成玄英等道士發生了爭論。一是“道”如何翻譯。成玄英主張把“道”譯為梵語“菩提”,玄奘則主張把“道”譯為梵語“末伽”。二是是否翻譯《道德經》河上公注本的序文。成玄英主張翻譯河上公注本的序文,“河上序胤,闕而不出。成(玄)英曰:‘老經幽秘,聞必具儀。夫非序胤,何以開悟?請為翻度,惠彼邊戎’”。E玄奘則主張不作翻譯。這一爭論說明翻譯《道德經》的底本是河上公注本。兩個問題爭論的結果是采用了玄奘的觀點,最終譯出了《道德經》梵語本。這當是已知文獻記載中最早的《道德經》梵語譯本。這一譯本是否傳到天竺,未見史書記載。
二、貞觀二十二年(648),北天竺迦沒路國向唐王朝請《道德經》及老子像
1.貞觀二十二年(648),唐太宗令王玄策出使天竺
王玄策,生卒年不詳?!洞筇莆饔蚯蠓ǜ呱畟鳌酚涊d:“智弘律師者,洛陽人也,即聘西域大使王玄策之侄也?!盕據此,王玄策當是河南洛陽人。貞觀年間王玄策曾任融州黃水縣令、西域使、右衛率府長史、五品朝散大夫。著有《中天竺國行記》十卷,已佚。
貞觀十七年(643年)三月,王玄策奉命作為西域副使,隨西域使李義表護送天竺國使節回國?!斗ㄔ分榱帧酚涊d:“粵以大唐貞觀十七年三月內,爰發明詔,令使人朝散大夫行衛尉寺丞上護軍李義表、副使前黃水縣令王玄策等,送婆羅門客還國?!必懹^二十二年(648),王玄策再次受唐太宗之命出使天竺。及至中天竺,尸羅逸多已死,遇阿羅那順之亂,王玄策借兵吐蕃、泥婆羅,進行了平亂。
2.北天竺伽沒路國國王向西域使王玄策請老子經像
王玄策借兵平亂之后,伽沒路國國王請老子經像。迦沒路國,據楊銘先生考證,即玄奘《大唐西域記》中所記載北天竺迦濕彌羅國另一音寫。迦濕彌羅,又稱為個失密,即今克什米爾。迦濕彌羅國是北天竺的一個大國,崇奉佛教,國王在玄奘到訪學習佛學時給予了大力支持。關于請老子經像,《舊唐書》記載:“五天竺所屬之國數十,風俗物產略同。有伽沒路國,其俗開東門以向日。王玄策至,其王發使貢以奇珍異物及地圖,因請老子像及《道德經》?!薄缎绿茣酚涊d:“迦沒路國獻異物,并上地圖,請老子象?!薄缎绿茣放c《舊唐書》所記載有所不同,未言及《道德經》,只是講到老子像。
唐貞觀年間,這一事件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一是唐朝的建立,結束了隋末的戰亂,實現了國家的統一,再經過唐太宗二十余年貞觀之治,經濟恢復,社會安定,國力強盛,唐朝已是天竺知曉的東方大國。二是李唐皇室尊奉老子為遠祖,修建老君殿、推崇《道德經》。天竺向唐朝請老子像、《道德經》,在文化交流中體現的不僅僅是道家道教文化的傳播,更重要的是對唐王朝在文化上的尊重和敬仰。
此外,唐太宗貞觀九年(635),于闐國王遣子朝貢,講到于闐國西部毗摩城有供奉老子的寺廟?!埃ㄘ懹^)九年二月丁卯,于闐王遣子來朝貢,語及其國土所有,云西有毗摩伽藍,相傳是老子化胡之所,戎俗柔服,遂白日升天。國人思慕之,為建伽藍也?!盌其中“老子化胡”雖是傳說,但是于闐國王仰慕唐朝文化,在貞觀年間建有供奉老子的寺廟是有可能的。
三、唐玄宗詔令向諸州頒布御制《道德經注》和《道德經疏》,敦煌吐魯番文獻有遺存
唐玄宗頒布御制《道德經注》,文獻記載有三次。第一次是唐玄宗對經文注解完成之后并頒布。注解《道德經》使用的底本當是司馬承禎奉命刊定的“真本”,經文五千三百八十字?!杜f唐書》記載:“承禎頗善篆隸書,玄宗令以三體寫《老子經》,因刊正文句,定著五千三百八十言為真本以奏上之?!彼抉R承禎刊定《老子經》真本,一是為奉命寫經之用,二是要上奏唐玄宗以為注解真本之用。唐玄宗詔令刊定真本的時間是開元九年(721),《冊府元龜》記載:“(開元)九年三月,置石柱于景龍觀,令天臺道士司馬承禎依蔡邕石柱,三體書寫老子《道德經》?!庇謸兜赖抡娼洀V圣義節略》記載,注解經文開始時間是開元十一年(723),頒布時間是開元二十一年(733)。在頒布《道德經注》之后不久,開元二十三年(735)三月,唐玄宗完成《道德經疏》,并向公卿、士庶及道釋人物征求正誤可否的建議,后采納右丞相蕭嵩等人的建議,收藏于宮中。
第二次頒布,是在天寶五年(746年)二月二十四日,據唐玄宗《頒示道德經注孝經疏詔》所載,這次是御制《道德經注》與《孝經疏》一起頒布,由集賢院抄寫完成,向宮中和唐朝各地頒布。
第三次頒布,是在天寶十四年(755)十月,唐玄宗將御制《道德經注》和《道德經疏》一同頒布。先由朝廷將《道德經注》和《道德經疏》分示天下十道,再由十道巡內傳寫收藏于道教宮觀。
敦煌吐魯番文獻證實上述頒布活動到達了敦煌和西州?,F存唐玄宗御制《道德經注》有敦煌寫卷P.3725C,系殘卷,存3紙,粘連后縱25.8cm,橫118.7cm,黃紙寫卷。字體規格為墨書,小楷,褚體。行款為經文13字,注文17字,經注連書13至17字數不等,殘存經注文53行。據尾題這是國子監、禮部于開元二十三年(735)繕寫、校定的寫本,也有可能是隴右道巡內傳寫的本子,從寫本年代來看,是第一次頒布時抄寫。
現存唐玄宗御制《道德經疏》,存有敦煌寫卷P.3592,P.2823,S.4365,系殘卷,吐魯番文獻有LM20-1468-23-05,LM20-1521-06-12,Ot.8103r,系殘片。
四、唐玄宗敕令諸州修建尊奉老子的紫極宮,于開元觀鑄造老子像,敦煌吐魯番文獻有相關記載
自唐高祖尊奉老子為“遠祖”,此后李唐皇室繼續加老子封號。乾封元年(666)二月,唐高宗至亳州老君廟,追號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天寶二年(743)正月,唐玄宗加“太上玄元皇帝號”為“大圣祖玄元皇帝”。
開元年間唐玄宗幾次下詔兩京及諸州建置玄元皇帝廟,自然包括建造老子像,其中以開元廿九年(741)的詔令最為詳備。
詔令在建置玄元皇帝廟之后,道士還要依道法做齋醮。齋醮即是祭祀、尊奉老子的科儀活動。值得說明的是,同時還有士庶“家習此書”,于玄元皇帝廟兼置教育機構“崇玄學”,以習讀《道德經》等道家經書的方式選拔人才。這些措施都是老子經像能夠向包括敦煌、西州在內的諸道諸州傳播的重要條件。
此后,唐玄宗還對玄元皇帝廟升格和改名。開元廿九年(741)九月二十五日,唐玄宗敕令:“兩京玄元廟,改為太上元(玄)元皇帝宮,天下準此?!盚至此尊奉老子的廟升格為宮。天寶二年唐玄宗改宮名,“改西京玄元廟為太清宮,東京為太微宮,太下諸郡為紫極宮”。諸郡修建的紫極宮是祭祀、尊奉李唐皇室遠祖玄元皇帝的官方道教宮觀。
在唐玄宗詔令下,位于唐朝西北地區的敦煌和西州均建有紫極宮。敦煌寫卷P.4053v(《天寶十三載龍興觀便麥契》)記載,天寶十三年(754)六月五日,紫極宮道士賀通為龍興觀道士楊神岳便麥擔保。以此可知敦煌有紫極宮和道教活動。據阿斯塔那506墓出土《唐天寶某載□仙牒為本錢出舉事》、德藏吐魯番文書Ch.1046(TⅡ4042)《唐安西坊配田畝歷》記載,天寶年間西州高昌縣安西坊建有紫極宮。
天寶三年(744)三月,唐玄宗詔令“兩京及天下諸郡于開元觀、開元寺,以金銅鑄玄元等身天尊及佛各一軀”。據敦煌寫卷S.6453、S.6454記載,天寶十年(751)敦煌有開元觀。在唐玄宗詔令七年之后,敦煌開元觀應當已經鑄造有玄元皇帝等身天尊像。并且在開元觀還有道士馬游岳、張玄師徒傳授《老子五千文》的儀式活動,這是老子經像在敦煌傳播的一個重要例證。
五、道教在敦煌、西州的經戒傳授中使用《老子五千文》
唐代敦煌縣所屬沙州的道教狀況,據P.4072《請準乾元元年新度僧尼道士度牒狀》,乾元元年(758)沙州申報祠部批準度牒的道士、女冠人數共174人。雖然已得度牒的道士、女冠人數未知,但是已經可以看出沙州道教具有一定的規模。敦煌道經中出現的道士、女冠姓名有40余人,大多是敦煌縣的道士。已知唐代沙州的道教宮觀,有紫極宮、神泉觀、開元觀等,共有八座,也具有一定規模。
道士師徒在敦煌傳授《道德經》,使用的是五千文本。相傳東漢末張魯據《道德經》河上公章句本,刪定為四千九百九十九字,稱《老子五千文》。經文前有《老子道德經序訣》(以下簡稱《序訣》)傳為東吳葛玄撰,當是南朝道士托名所作。唐代道教弟子入道門,皆須從其師受《序訣》《老子五千文》《十戒經》,并附錄弟子的盟誓文。
敦煌寫卷中多有此類經書的合抄本。其中《序訣》及《老子五千文》抄本的編號有50件及盟文5篇,這些寫卷是《道德經》在敦煌傳播的實物遺存。例如敦煌寫卷P.2347,記載唐中宗景龍三年(709),三洞法師閻履明與敦煌縣沖虛觀女官清信弟子唐真戒的經戒傳授,有《序訣》《老子五千文》《十戒經》以及《盟文》。
在敦煌寫卷中這種盟文還有4件,均記載了道士師徒傳授《老子五千文》的情況。敦煌寫卷S.6453,據盟誓詞,系天寶十年(751)三洞法師馬游岳傳授敦煌縣玉關鄉豐義里開元觀清信弟子張玄?的經文。敦煌寫卷P.2417,據盟誓詞,系天寶十年(751)三洞法師馬游岳傳授敦煌郡敦煌縣神沙鄉陽沙里神泉觀清信弟子索棲岳的經文。敦煌寫卷P.2735,據盟誓詞,系至德二載(757)中岳先生張仙翼傳授敦煌郡敦煌縣敦煌鄉憂泠里清信弟子吳紫陽的經文。敦煌寫卷P.2350,據盟誓詞,系太歲甲寅(714或774)中岳先生張仁邃傳授沙州敦煌縣龍勒鄉常安里清信弟子李無上的經文。
其中所見敦煌道士師徒傳授《道德經》的明確時間,從中宗景龍三年(709)到肅宗至德二載(757)。經戒傳授的地點涉及敦煌縣5個鄉。另外,敦煌寫卷P.3417是雍州櫟陽縣清信弟子周景仙與雍州長安縣東明觀三洞法師張泰的受戒盟誓文。I雖然只保存有《十戒經》未見《道德經》,但是敦煌縣與長安縣道觀的盟誓詞是基本相同的。這也說明,從京師長安到敦煌,道教經戒傳授的形式基本一致。
在吐魯番文書中,也有道士師徒傳授《道德經》的文本遺存。其中《序訣》有SH.174-2-50等9件,《老子五千文》有LM20-1499-27-06等14件,《十戒經》有Ot.4399t等2件。說明唐代道教已經傳播到西州,道士師徒有傳授《道德經》的活動。
《老子五千文》在敦煌傳播還有其他方式。唐朝官方也頒布《老子五千文》,例如敦煌寫卷Дx0111與Дx0113兩件殘紙綴合,背面紙縫鈐有“涼州都督府之印”,說明此件是唐代官方寫本?!独献游迩摹芬灿械朗繉懡?,P.2584(《老子五千文》),末尾注記“道士索洞玄經”。按索洞玄還寫有《本際經》(P.2475等5件)、《老子化胡經》(S.1857)、《靈寶經義疏》(P.2256)。B據P.2475末行注記:“開元二年(714)十一月廿五日道士索洞玄敬寫”,索洞玄是開元年間敦煌道士,有署名的道教寫經就有8件。
六、敦煌吐魯番文獻中的《道德經》寫本遺存
據王卡先生《敦煌道教文獻研究》著錄,敦煌寫卷中《道德經》寫本有《老子道德經五千文》《老子道德經》(白文本)《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老子道德經想爾注》《老子道德經節解》《老子道德經論注》《老子道德經顧歡注(擬)》《玄言新記明老部》《老子道德經開題序訣義疏》《老子道德經李榮注》《老子道德經義疏(佚名)》《唐玄宗老子道德經注》《唐玄宗老子道德經疏》,共計13種。除《老子道德經想爾注》可能為北朝寫本,大多應為唐代寫本。敦煌位于河西走廊的西部,是中原通向西域的重要門戶,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唐代大量《道德經》及道教經書在此匯集,也為進一步向西域傳播在客觀上準備了條件。
吐魯番文獻中的《道德經》寫本殘片有《老子道德經五千文》《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唐玄宗老子道德經疏》《佚名老子道德經注疏》4種,均為唐代寫本。需要說明的是,上文所述《道德經》西傳的主要文本是河上公章句本、唐玄宗注疏本、五千文本,敦煌吐魯番文獻中均有《道德經》的這幾種寫本遺存也證明了這一情況。
總之,唐代老子經像的西傳,從長安至敦煌、西域皆有據可考。這大致是古代絲綢之路中心線所經之地域。至于老子經像是否傳至天竺,雖然史籍未作記載,但是在唐朝與天竺互派使團的文化交流中,確有天竺請老子經像,唐朝譯經以備西傳之事。唐代老子經像的西傳,首先是李唐皇室尊奉老子為遠祖,推崇道教文化的結果。無論是與外邦的文化交流,還是國內推行的有關文化、教育政策,尊奉老子是為了在文化領域鞏固李唐皇室的統治。在這些尊奉老子、傳播老子經像的文化活動中,道教是重要的參與者,為老子經像向敦煌、西域以至天竺的傳播發揮了重要作用。
(作者:劉志,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員。)
(來源:《世界宗教文化》2022年第1期)
(編輯:許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