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與??碌?/font>“話語”概念相比較,生活儒學的“話語”概念同樣并非“語言”概念,但同時也注意話語的語言形式;同樣關注“主體何以可能”的問題,但更深入徹底地揭示作為話語基礎的存在者化的既定社會關系何以可能的問題,從而導向“前主體性”觀念;同樣注重歷史,但認為歷史并非本源性的存在——生活;同樣認為話語是言說,但并不專指特定歷史情境中的言說,而是泛指任何生活情境中的言說。生活儒學的話語理論旨在區分話語的層級,但并非塔爾斯基的語言層次,而與海德格爾對“人言”與“道言”的區分具有同構關系或對應關系。生活儒學將話語區分為“有所指”的言說即“主體話語”和“無所指”的言說即“前主體性話語”。關于主體話語的典型理論是索緒爾的語言學和弗雷格的語言哲學,在現代中國哲學中的典型體現是“失語”說和所謂“中西比較”。前主體性話語則是本真的“情語”,其典型為“詩語”,乃是“天命”之“誠”,具有存在論層級的奠基性?,F代中國哲學的“中西”“古今”話語即屬主體話語;而生活儒學的話語理論則因其“前主體性話語”觀念而超越“中西”“古今”話語并為之奠基。中國哲學話語體系的建構,首先需要解構中國哲學、西方哲學的傳統話語,超越“中西”“古今”對峙,才能建構起一個新的“存在哲學→本體哲學→分支哲學”話語系統。
關鍵詞:生活儒學;話語理論;話語;言說;中國哲學話語體系
作者:黃玉順,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暨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
期刊:《周易研究》2021年第5期
附件:生活儒學的話語理論——兼論中國哲學話語體系建構問題.pdf
(編輯:許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