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5日上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主席團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和中國宗教學會聯合承辦的中國社會科學論壇(2021·宗教學)以線上會議的方式隆重召開。本次論壇以“傳承與發展:世界文明交流與互鑒”為主題,匯聚了海內外10多個國家80余位專家學者分享國際前沿理論和研究。
本次論壇開幕式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黨委書記王兵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所長姜輝研究員和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中國宗教學會會長鄭筱筠研究員先后致辭。姜輝研究員指出,文明的多樣性是人類進步的動力之源,人類的各種文明是在繼往開來、交流互鑒中走到今天的。當代宗教研究者應引導宗教在文明交流互鑒中發揮積極作用,避免其負面因素造成的文明沖突和對抗。
鄭筱筠研究員指出姜輝院長的講話深刻闡明了過去、現在和未來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意義、價值和實踐途徑。她強調,包括中華文明在內的世界文明的發展不是在封閉中實現的,交往、交流、交融才是文明進步的途徑。宗教學界應當深入研究和傳承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歷史經驗,深入探索文明交流互鑒的理念和路徑,圍繞傳承與發展,聚焦世界文明之間的對話、交流和交往,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第一場主旨發言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黨委書記王兵主持,鄭筱筠、康高寶(Gábor Kósa)、木村敏明(Toshiaki Kimura)和張志剛分別以《傳承與發展:后疫情時代的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福建摩尼教文書中的<下部贊>引文辨析》《自然災害與宗教——2011年日本東部特大地震的教訓》和《世界基督教史視域下的本土化問題潛思》為題進行發言。第二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紀委書記、副所長劉寶山主持,晏可佳、宗樹人(David A. Palmer)和張禹東分別以《略論宗教對話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跨文化和跨宗教相遇中的關系非二元論》和《僑僧與中華文化海外傳播——以明清時期日本長崎唐寺閩籍僑僧為例》為題做了主旨發言。
9月25日下午至26日上午,本次論壇將在四個線上分會場中圍繞“宗教間交往、交流、交融”、“中外宗教學研究”、“全球化視域下的宗教與社會”和“絲綢之路上的古代宗教文化交流”四個主題展開深入的研討。
(供稿:韓博 圖片:世界宗教研究所科研處)
(編輯:許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