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2日上午,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學術活動周第十二講——《文化與文明交融之地:玄奘見到的阿富汗》主題講座順利舉辦。本次活動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國宗教學會主辦,由《世界宗教文化》編輯部承辦,邀請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外國語學院教授、東方學研究院院長王邦維主講,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芮傳明研究員、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李崇峰教授評議,由《世界宗教文化》編輯部主任周廣榮研究員主持。
講座之前,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中國宗教學會會長鄭筱筠研究員發表了高屋建瓴、熱情洋溢的致辭,對本次活動的主講人、與談人,以及《世界宗教文化》的近期工作做了介紹,對出席講座的各位專家學者致以衷心感謝與歡迎。針對本場講座的主題,鄭所長指出,和平與發展、文化與文明交流互鑒,是貫穿古今的不變話題,值得我們不斷探索和發展的方向。
王邦維教授的講座以《大唐西域記》與《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的相關記載為基礎,首先介紹玄奘西行至阿富汗地區的諸多古國及其相關見聞,然后選取最為重要的四個古代邦國,就其鮮明的地域文化特點與豐富的宗教遺跡展開論述,內容包括縛和國——佛教圣地“小王舍城”,梵衍那國——永遠的大佛(巴米揚大佛),迦畢試國——有關“質子”與“漢天子”的傳說,那揭羅曷國——被遺忘與被掩埋的輝煌等,生動地揭示出古代阿富汗地區的文化與文明發展情況。王教授指出,玄奘記載的真實性在近年來的考古發現中不斷被證實,但考古發現在佛教部派、經典、僧侶與社會互動等方面的問題上仍存在局限性,但這并不影響古代阿富汗作為東西文明和文化交融之地這一事實。無論是玄奘的記載,抑或是考古發掘的佛教遺址,都印證了生活在這里的古代居民曾為印度、希臘以及本土文明與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所做出的重要貢獻。對阿富汗多元文化與文明并存與當今阿富汗戰亂頻仍、社會動蕩之間是否存在某種必然聯系,王教授也發表了自己的見解。最后,王邦維教授又通過PPT,展示了阿富境內所出諸多精美的宗教文物、佛教考古遺址圖片,整場講座主題鮮明,邏輯清晰,資料翔實,圖文并茂,論證細密,受到與會專家學者的一致好評。
評議階段,芮傳明研究員就現存巴米揚東大佛遺跡的材質與玄奘記載之間的矛盾問題,與王邦維教授相互探討,論及不同的觀點與可能,令聽眾倍感興趣。李崇峰教授從佛教考古的角度,對縛和國古城遺址的窣堵波佛塔遺跡作了補充說明,又結合國內外既有考古與研究成果,對與巴米揚石窟的年代相關的問題作了評述。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和中國宗教學會聯合舉辦的“2022年度學術周系列活動”,是為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進一步推動中國特色宗教學研究隊伍和學科建設而搭建的高水平的學術交流平臺,旨在推動中國宗教學學術交流平臺的建設和健康發展。本次講座的成功舉辦,意味著“2022年度學術周系列活動”完美收官。
(供稿:蘇雯鑫)
(編輯:許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