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本文分五個部分對增進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的“五個認同”的核心理念和實踐路徑進行分析,依次從五個認同的立體性和整體性;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互鑒通和是宗教中國化的模式與路徑;在五個認同中實現中國宗教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中國特色宗教思想體系的構建為著力點,使我國各宗教更具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關鍵詞:五個認同;宗教互鑒;宗教中國化;中國特色宗教思想體系
在2021年12月全國宗教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入推進我國宗教中國化,引導和支持我國宗教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增進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的創新和實踐中,“五個認同”的提出具有重要意義,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內涵。本文將分五個部分對增進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的“五個認同”進行分析。
一、“五個認同”的立體性和整體性:大地中國、人民中國與文化中國
這五個認同具有立體性,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在五個認同中,偉大祖國是一個總稱,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是主體,五千年的中華文化是文明底蘊,中國共產黨是領導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要深入地理解這五個認同的內涵與邏輯,可以從三個層面來進行,也就是:大地中國、人民中國與文化中國。大地、人民與文化這三個層面的中國豐富著彼此的內涵,共同形成整體意義上的中國。
“大地中國”坐落在亞歐大陸的東部,西起帕米爾高原,東至太平洋西岸諸島,北有廣漠,東南是大海,西南有青藏高原與雄偉的高山。這片大陸四周有自然屏障,內部的結構完整而互補,形成一個自成體系的地理單元。對這個獨立地理單元的深刻意識,使得中國古人稱其為“天下”,或“四海之內”。這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地理單元為中華民族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使她既在內部擁有良好的自我調節能力,又形成強大的吸納力和內聚力,是我們理解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以及自成一體、一脈相承的中華文化的地理基礎。
在大地中國的內部,又存在著復雜的多樣性。從西向東,高度逐級下降。西部是稱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中部下降到云貴高原、黃土高原和內蒙古高原,其間有塔里木及四川等盆地,東部是海拔千米以下的丘陵和低地平原。不同的地形變化,形成不同的氣候和水土條件,形成了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由南到北則依次有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和寒溫帶的變化。因此,生活在這塊大地上的中國人民由多個民族組成,形成不同的經濟和文化單元,但他們之間又始終存在深刻的相互吸引、補充和依賴。大體而言,中國以“秦嶺淮河”一線為界,分成南方與北方,以東北的黑河與西南的騰沖之間的“胡煥庸線”為界,分成東部與西部。在與更廣泛世界的聯結中,東部面向太平洋,西部面向歐亞大陸。東、西、南、北的不同組合,又形成地區性的人文地理單元。從遠古文明開始,中國文化的內部就呈現出明顯的差異??脊艑W家蘇秉琦先生將其稱為“滿天星斗”。在中華文明即將進入其定型期,即一萬至五千年前,內部就形成既相對穩定又深度交流的幾大文化區系。
因此,中華文化一直就包含著內在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又展現出無與倫比的包容力和凝聚力。與其他歷史文化系統相比,中華文化是一脈相承、自成一系的,同時,在文化源頭上又是多源的。中華民族的聚合、中華文化的融通不是一條線貫徹始終,而是多線交錯的網絡系統。在其內部,既有相對穩定的文化區系,又在彼此的交匯、激蕩之下,相互影響、相互作用,通過不斷地組合、重組,在時代化和本土化的過程中更新自己,從而萌發出蓬勃生機,并殊途同歸,趨于融合。在秦漢形成帝國之后,中國宗教又通過陸地和海洋上的絲綢之路、瓷器之路、香料之路,與更廣泛的歐亞宗教進行交流。公元1世紀以降,佛教沿著三條道路來到中國,形成了漢傳佛教、藏傳佛教與南傳佛教三大支系,并在深度中國化的過程中,形成中國佛教的各宗各派?;浇?、伊斯蘭教約于公元7世紀及其后沿著海陸絲綢之路來到中國,分別通過“補儒合儒”“伊儒會通”的文化會通,形成了中國化的基督教與伊斯蘭教。
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形成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始終屹立在世界的東方,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中華文化之所以獨具特色、豐富多彩、連綿不斷,都與中華文化的多源一體性有著密切關系。多源、互補而又一統的中華文化鑄就了中華民族經久不衰的生命力。
五千多年接續傳承的中華文化,具有獨特的包容性和頑強的生命力,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進入近代史,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機關頭,中國共產黨的成立,進一步繼承和發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黨在近百年艱苦卓絕的奮斗歷程中,在波瀾壯闊的偉大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與中華優秀傳統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鑄就了與時俱進、革故鼎新的強大生命力,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贏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歷史性轉變、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后,中國人民一方面懂得了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另一方面也在實踐中懂得了社會主義必須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的制度和治理體系,是有歷史根基、文化底蘊和社會基礎的科學的制度體系。因此,在政治、社會、文化等層面深入推進宗教中國化,其基本內涵就是增強“五個認同”。
首先是在政治層面堅持中國化方向,這意味著各大宗教要認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政治認同是宗教中國化的基礎和起點。要引導各族信教群眾認識到,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凝聚各民族、發展各民族、繁榮各民族。以此政治認同為出發點,宗教在社會層面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在經濟社會文化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才有現實的基礎。在更長遠的文化建設方面,各大宗教沿著中國化的道路發展出當代中國宗教的豐富文明形態,才有真實的可能。
其次是在社會層面堅持中國化方向,這意味著各大宗教要站在建立“國家層面的社會歸屬感”的高度,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形成深度認同。中華民族是由五十六個民族共同組成的統一體。我們偉大的祖國,幅員遼闊,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我們遼闊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拓的,我們悠久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的,我們燦爛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我們偉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宗教在社會層面的中國化,要使各族信教群眾主動地維護民族團結,維護各宗教之間的和睦。宗教具有廣泛的社會動員能力,作為當代中國社會的一個子系統,需要在信教群眾中激發人們對偉大祖國的熱愛,對中華民族的認同。發揮宗教自身在社會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平等服務各族人民,溝通民族間感情。通過宗教的社會參與,促進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最后是在文化層面堅持中國化方向,這意味著各大宗教要站在建立中華各族人民“面向世界的文化歸屬感”的高度,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融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廣義而言,中國宗教與中華文化有一種互為表里、相互生成的關系。從世界文明的大格局來看,從“軸心時代”開始,中國宗教就呈現出與世界其他宗教體系相異的特點,標識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追求。中華文明具有無與倫比的包容性和吸納力,中國各民族的宗教聚集在一起,彼此互鑒通和,很早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哺育、共同匯聚的局面。在最基本的民間信仰層面,中華各族人民有一種樸素的“天地國親師”信仰情感。在制度化的層面,本土性的儒道兩家相互補益,支撐起中國宗教的總體格局。佛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沿著海陸絲綢之路來到中國,被接納進入中華文化。這些外來宗教普遍采取了主動適應中華文化的發展道路,以信仰的力量推動了北方少數民族、西部少數民族與中原各民族之間的文明融合,深化了中華文明與世界宗教之間的交流互鑒。在新時代,以增強“五個認同”為方向,中國各宗教更應發揮它們致力于“增進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異性”的優良傳統,既以中華文化的仁恕、溫和、中道等作為它們的基本理念,又以回哺中華文化為旨歸,實現各自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華文化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也是各民族優秀文化、中國各宗教的集大成。在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深度認同中,新時代的中國宗教才能以獨特的精神面貌,為中華各族兒女建立“面向世界的文化歸屬感”貢獻力量。
二、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中國各宗教要認同并發揚五千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包容、開放和凝聚精神
“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2021年春天,在武夷山下的朱熹園,習近平總書記一番話道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底蘊,揭示了中華民族對中華文化的強烈自信。作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宗教工作,尤其需要從五千年的中華文化中尋找智慧之源,建立歷史自信。置于中華五千年的文明脈絡之中,宗教中國化也將獲得深遠的歷史意涵,即建設“與五千年文明古國相稱的中國宗教”“與二千年中外文明交流相稱的中國宗教”,必將使我國各宗教更具中國特色、中國風格與中國氣派。要實現這樣的目標,中國宗教要對五千年文明史中展現的中華文化精神進行深切的認同。
首先,要認同和發揚中華文化的包容精神。中華文化的內部從一開始就存在著巨大的張力。要將差異如此顯著、張力強勁的多源文化統一在一個共同體之內,中華文化展現出無以倫比的包容力。中華文化的包容力進一步促進了中華文化的生命力,因為各種外來宗教來到中國之后,既從中華文化中吸收養料,以之作為文化母體,又從自身的精神傳統出發,激發出創新活力,從而反哺中華文化。在此過程中,外來宗教經歷一個復雜的中國化過程,本身也成為中國宗教的一部分。正如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7月在考察寧夏時的講話所指出的:“我國宗教無論是本土宗教還是外來宗教,都深深嵌入擁有五千多年歷史的中華文明,深深融入我們的社會生活?!敝袊U宗、中國伊斯蘭教、中國晚明天主教都是其中顯著的例子。因為包容,而有宗教的多樣性;因為有多樣性,而有異質文化的相摩相蕩;因為有相互的激蕩、重組、交融,而煥發出新的生命力,確保文化的穩定與繁榮。
其次,要認同和發揚中華文化在其核心處展現的開放精神和創造精神。整體的中華文化是人類的幾大原創性文化之一,她從自己深厚的文化淵源處發展出完整的文明系統。中國宗教對宇宙、人生與歷史的領悟,凝結成獨特的中華智慧。通過獨一無二的漢字系統,中華智慧圍繞著某些核心理念,形成多層級、多面向的哲學與社會文化體系。在五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因應于不同時代、不同外來宗教的挑戰,中國宗教總能回到其創造性核心,并在與時代對話、與異文明對話的過程中,展現創造性的力量。這種從精神核心處生發出來的開放力和創造力,使得中國宗教能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里不斷地推陳出新。舉例來說,對“天”的信仰,從紅山和良渚文化中的祭天,到《周易》對天的闡述,再經過孔子的系統化論述,與國家宗教的整個祭祀體系相結合,可謂中國宗教最悠久也是最本原的內核。另一個根源性的信仰即“道”,也是在《周易》中就有萌芽,經過老子、莊子等人的闡述后,也進入中國宗教的核心處。儒家以“天”為中心,道教以“道”為中心,兩者相互彰顯,彼此深化內涵,并衍生出一系列的重要概念如太一、陰陽、變化、自然等。源于異域的宗教來到中國后,普遍認同這些文化核心所展現的精神力量。天主教于16世紀來到中國,經過長時間的歷史與思想的考察,嵌入到中國文化對“天”的信仰之內,以“天主”命名其終極實在。19世紀,基督教來到中國,在翻譯圣經時,在表述其上帝降生成人這一信仰核心時,則嵌入中國文化對“道”的信仰之內,將耶穌稱為“道成肉身”。伊斯蘭教在中國亦經歷了類似的過程,17世紀的王岱輿將伊斯蘭思想嵌入中華文化的“太一”之內,以“真一”“數一”“體一”等建立中國伊斯蘭思想體系。在對中華文化核心的深度認同中,這些外來宗教嵌入到中華文明之內,既保持其自身的特性,又呈現出鮮明的中國風格。
最后,要認同和發揚中華文化的凝聚精神。因為中國文化內蘊的包容、開放、創新,使得它本身成為一個巨大的磁場,吸引著各個宗教傳統在中國樂于發揮自己的潛力,并在經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后,成為中國宗教這個大家庭中的一員。多源的中華遠古宗教,積極地參與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構建,在多層級、多維度和多面向的中華文化中建立自己的地位。儒、道兩家本身就是這個多源一體過程的產物,又在彼此獨立而又相互借鑒、激蕩之中,以雙核互動的方式推動著中華本土宗教的成型。當外來宗教來到中國后,它們很快被中國文化的凝聚力所吸引,很快開始其本土化歷程,努力融入中華文化。這里面的文化機理不難理解,其一,中華文化的新環境、廣袤空間為這些外來宗教提供了一個擺脫其母國社會歷史羈絆的機遇;其二,源于域外的宗教文明以精深博大的中華文化作為對話伙伴,其內在活力能在與中華文化的互鑒通和中被激發出來,實現自身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這樣的新機遇推動著它們努力去理解中華文化,接收中華文化的浸潤,自覺地走上中國化的道路。
三、以“互鑒通和”作為宗教中國化的模式與路徑
在對中華文化的深切認同中推進我國宗教的中國化,是對習近平總書記闡述的中國文明觀的一個重要實踐。他指出:“我們要樹立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痹谥袊@樣統一的多民族、多宗教國家內,各種宗教在中國化道路上匯聚為中國宗教,信教、不信教的各民族群眾團結在一起,形成中華民族。其中有一個宗教與文明交流對話的普遍模式,它凝結著中華文化的深層理念,反映出中華智慧的獨特氣象。這個模式可以歸納為“互鑒通和”。這個模式是現實主義的,因為它認可我們所處的多民族、多宗教的現實。這個模式又是理想主義的,因為它相信不同民族可以在交往交流交融中,結成一個具有共同體意識的團體;因為它相信不同宗教能通過跨越邊界的深度學習,匯聚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一部中國宗教史,就是一部中國宗教互鑒通和史,就是一部宗教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
“互鑒通和”,是指共處于一個區域的多元文明,為了建設更緊密的命運共同體而互敬、互學、互惠和互通的關系模式?;ヨb的第一個含義是“互敬”。在漢語中,“鑒謂之鏡”(《廣雅》),取自于古人以鏡照形的生活場景。簡單地說,“鑒”就是以對方為鏡,把他人視為鏡子中的“另一個我”,在他人身上看到自己。它要求各種宗教或文化尊重對話伙伴的個殊性,承認它們具有各自獨特的尊嚴,具有平等的價值。
互鑒的第二個含義是“互學”。在如同照鏡子一樣的互視中,看到對方的優長,加以學習,以豐富自己。在文明的對話中,人們勇于走出文明的邊界,進行跨越邊界的深度互學。通過以對方為鏡,各個宗教或文化傳統看到自己的缺失,意識到自己曾經遺忘或遮蔽了的文化資源。在互鑒中,各種宗教保持一種學習的開放性。通過看見對方,反思、發現并重構更好的自己,從而在繼承中進行創新?;ヨb的第三個含義是“互惠”。各宗教在看待對方時,都把對方視為一種祝福,在彼此的施與受中,促進雙方的成長。
互鑒還朝向一個更高的目標:互通,即在保持文明或宗教個殊性的同時,共同致力于命運共同體的建設。這就是“通和”?!巴鶃聿桓F謂之通”(《易經·系辭》),文明之間的不斷交流就是“通”。所謂“通則不痛,痛則不通”,只有不斷地互學互通,文明之間才能沒有阻礙,才能避免沖突。由通而“和”,這里的“和”不是要消除文明或宗教的個殊性,恰恰相反,“和”是對文明或宗教之間差異的接納和欣賞。正如《國語》所說:“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痹谝粋€命運共同體的內部,豐富的差異性能夠彼此成全,并在由通而和的過程中,促進命運共同體的成長與完善。以此為路徑,我國宗教必將在促進宗教和順、社會和諧、民族和睦中發揮積極作用。
展開來說,“互鑒通和”的基本內涵是:多元是現實,互鑒是過程,通和是目的,共美是結果。多元是現實,表明它的起點是尊重與包容差異性,強調不同民族、不同宗教間的互敬?;ヨb是過程,表明不同民族需要交往交流交融,不同宗教需要互學,只有在向其他民族的開放、在向其他宗教的學習中,才能實現自己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通和是目的,表明不同民族、宗教在對話交流中,吸收對方的有益成份,而且激發出彼此的內在潛力,從而邁向更高層次的共同性。共美是結果,共美就是在多民族、多宗教在最后達成的命運共同體內,多民族、多宗教的差異性不僅得到尊重與包容,而且在一個更高的共同體之內,差異性呈現出更為豐富深厚的內涵,呈現為中華文化的繁榮。
中華文化的“互鑒通和”模式,蘊含著深厚的中華智慧。首先,它以“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睘榛纠砟?。這表明,道是一個復數,它本身就意味著多樣性。其次,它崇尚“化”的智慧?!盎笔侵腥A文化面對一個多元而一體的文化格局時的實踐智慧。在甲骨文中,“化”從字型來看,是二人相倒背之形,一正一反,既表示變化,又表示在變化中,二人相互成全。同時,新生事物在“化”的過程中也不斷地涌現出來,如《禮記·樂記》所言:“和故百物化焉?!弊詈?,它要實現的是“修己以安人”的目標?!墩撜Z》提出“修己以安人”的人生理想,對于民族交融、宗教互鑒亦有深刻的含義。它表明,“修己”與“安人”是同步的,一個團體需要在一個更大的共同體中建立與其他團體的交融關系,一個宗教需要在與另一個宗教的互鑒通和中完善自己。
凝聚著中華文化智慧的“互鑒通和”理念和模式,對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及堅持宗教中國化方向,增強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的“五個認同”,都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同時,它也構成我們向世界講好中國宗教故事的有機內容。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它也可以作為中華民族與世界民族、中國宗教與世界宗教相互交流融通的路徑。在此意義上,基于中華文化經驗的互鑒通和理念,可以成為世界文明對話的“中國方案”。
四、在“五個認同”中實現中國宗教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五個認同”是一個綜合的整體,它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指導,背靠中華文化五千年的文明史,具有非常豐富的內涵。通過對“五個認同”內涵的深入領會和不斷挖掘,將為我國宗教在當代中國社會文化處境中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提供豐富的機遇。
首先,中國宗教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在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中發揮作用。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經過五千年歷史的發展,形成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在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中,中國各宗教依照宗教自身的發展規律,搭建起漢族與少數民族、少數民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精神和文化紐帶。儒家以國家宗教的天地崇拜、孝敬祖先、尊圣敬賢等形式,將華夏民族整合在一起,展現強大的凝聚力,吸引歷史上不同的族群融入其中,并搭建起與各少數民族對話融通的精神橋梁。道教以天道信仰、光明忠孝、功德成仙等理念,為眾多少數民族如白族的本主信仰、壯族的布洛陀信仰等提供了理論基礎,并增進漢族道教信眾與少數民族道教信眾之間的感情。佛教在推動漢族與藏族、蒙古族和滿族之間的宗教文化交流并融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厝鍌兺ㄟ^“伊儒會通”,將源于華夏民族的儒家思想資源接引到中國伊斯蘭教的信仰體系之中。晚明中國的士大夫基督徒,繼承并發展了利瑪竇提出的“補儒合儒”路線,以源于古代兩河流域的猶太基督教文化體系來充實和豐富中華文化的多樣性,并以此溝通各民族的基督教信教群眾的思想感情。
其次,中國宗教還要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引領下,在促進文化繁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等方面發揮作用。人們普遍認為,宗教是關于超人間、超自然力量的一種社會意識,以及因此而對之表示信仰和崇拜的行為,是綜合這種意識和行為并使之規范化、體制化的社會文化體系。作為一種“社會文化體系”,宗教對于廣大的信教群眾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對于一般的社會文化也有一定的滲透力。因此,中國宗教要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引領下,更好地挖掘和闡釋各大宗教傳統中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等傳統美德的當代價值,并在宗教文化的外在表現如宗教建筑、宗教用品、宗教節日等方面,融入更多的體現中華文化的審美情趣和精神意涵的元素,以宗教中國化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進而為人類構建宗教與文化之間的健康關系提供中國方案。
最后,中國宗教還要發揚中華文化“協和萬邦”的精神,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提供新的文化視角和思想資源。宗教與人類文明的進程基本保持同步,并因其長期性、群眾性和特殊復雜性而在人類文明中扮演重要作用。即使經歷理性主義和世俗主義的強烈沖擊,宗教在當今世界仍然具有重要影響力。世界上的多數人口仍然保持各種各樣的宗教信仰,即使在那些世俗化程度高的國家或地區,宗教形成的文化傳統仍然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價值信念和行為方式?;浇?、伊斯蘭教、印度教等社會文化體系,是我們開展“一帶一路”倡議、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重要對話伙伴。中華民族歷來推崇“天下一家”“兼愛非攻”“和而不同”的理念,以“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作為理想追求。在推進宗教中國化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深入探索這些宗教傳統中有利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和文化資源,總結不同宗教傳統在歷史上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經驗與教訓,使它們與中華文化的“求大同”“協和萬邦”精神相融合,豐富中國宗教面向世界的語話體系建設,提升我們面向世界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國際傳播能力。
增強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的“五個認同”,為我國宗教在當代中國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供了獨特的機遇。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以五千年中華文化為底蘊,中華民族正在進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這種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必將為中國宗教的思想創新、文化繁榮提供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中國宗教應堅持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逐步構建中國特色宗教思想體系,在指導思想、學術體系、學科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中國宗教才能走上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坦途。
五、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中國特色宗教思想體系的構建為著力點,使我國各宗教更具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引導我國宗教堅持中國化方向,增強“五個認同”,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通過建設中國特色宗教思想體系,使國家意識、公民意識和法治意識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進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的宗教意識之中。
宗教意識沉淀著人類文明數千年乃至上萬年的精神結晶。宗教意識的根本特性在于它們總以超自然的力量或某個永恒存在作為對象,反映在每一位宗教信仰個體的身上,對他們的宗教認識、宗教感情、宗教意志等產生強烈而持久的影響,宗教的長期性、群眾性和特殊復雜性亦由此而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價值理想、中華文明理念、人類文明成果的綜合創新。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的宗教意識,并非一個外在的強制運動,而是各大宗教的應有之義。宗教意識是一個多層次的、立體性的意義系統,應在國家意識、公民意識、法治意識與信教群眾的宗教意識之間,建立一種相即相融的關系。
引導各宗教建設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融合、與現代精神相一致的中國特色宗教思想體系建設,是塑造信教群眾宗教意識的關鍵環節和核心抓手。汪洋主席指出,要堅持繼承與創新相統一,堅持研究與運用相貫通,堅持發揮宗教界主體作用與各方面大力支持相結合,做好教義教規闡釋這篇大文章,逐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宗教思想體系,夯實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思想基礎。這“三個堅持”,對于建設中國特色宗教思想體系具有重要的指導性意義。
第一,堅持繼承與創新相統一。宗教在人類文化中有悠久的歷史,我國宗教或者起源于中華文明的遠古時期,或者起源于異域的古代文明,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了廣泛的傳播與影響。繼承與創新,是宗教規律中的永恒主題。在中華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背景之下,中國宗教的繼承與創新之間的辯證關系尤為突出。一方面,中華文化本來就有博大、寬容、開放等精神,當前又處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時代,這為各宗教的創新提供了可能。通過與中華文化的互鑒通和,各宗教在中國化、時代化的道路上完全有可能產生新的思想體系。另一方面,中國特色宗教思想體系的創新又不能脫離其宗教的根本精神、基本經典、核心觀念,必然是在繼承中的創新。宗教思想堅持繼承與創新的辯證統一,常反映在古老宗教經典的新譯新釋之中。宗教經典的翻譯與闡釋,需要中國特色宗教思想體系作為支撐,方能行穩致遠。在中國特色宗教思想體系的建設中,堅持以創新的精神追溯傳統,與堅持在回歸根源的基礎上開發新的枝脈,是一件事物的兩個方面。將繼承與創新統一起來,通過對各宗教傳統的修復、重溯、回歸、重構、重建和更新,中國宗教“返本開新”的局面才能打開。
第二,堅持研究與運用相貫通。宗教是關于超人間、超自然力量的一種社會意識,又推動信教群眾對之做出表示信仰和崇拜的行為,是綜合這種意識和行為并使之規范化、體制化的社會文化體系。宗教不只是一個意識,也不只是一套思想觀念,而是內在地包含著行動倫理,并要求其信仰者以禮儀的方式舉行崇拜。同時,宗教不只是個人的信仰,而是一個群眾現象。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宗教工作的本質是群眾工作”。信教群眾是我們黨長期執政的群眾基礎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積極力量,在我國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和影響。因此,中國特色宗教思想體系的建設需要遵循一個“研究—運用—再研究”的螺旋式上升過程,翻譯或闡釋后的宗教經典、神學思想建設成果、伊斯蘭經學思想或“人間佛教”理論,都需要由宗教界人士通過講經、布道、彌撒、臥爾茲演講以及各種宗教禮儀等活動,運用在信教群體的實際宗教生活之中,檢驗其實際效果,再回過頭去修正或完善最初的研究設想和思想內容。
第三,堅持發揮宗教界主體作用與各方面大力支持相結合。在建設中國特色宗教思想體系的過程中,宗教界既是教義教規闡釋的主體,又是實踐宗教思想體系的主體。但與此同時,統一戰線是宗教工作的中國特色,是中華智慧的體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勢。作為主體,宗教界在建設中國特色宗教思想體系時,既要考慮本宗教的傳統,又要考慮它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意義、對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對中華文化的反哺與助益等。在歷史上,中國本土的儒道兩家,為中華文化貢獻了仁恕、溫和、中道、化易等思想,外來的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也分別以慈悲、無執、中道、順從、愛人如己、榮神益人等思想,豐富著中華文化。宗教工作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需要多隊伍、多部門、多方面的大力支持。在2021年全國宗教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了三支隊伍的建設,即黨政干部隊伍、宗教界代表人士隊伍、宗教學研究隊伍。三支隊伍是一個整體,要相互補益,共同做好新時代宗教工作。宗教學研究隊伍尤其可以運用學術專長,借助國民教育資源,加大培養力度,提高宗教人士的綜合素質,為中國特色宗教思想體系建設貢獻學術力量。
2021年12月6日的《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指出,堅持“五個認同”,推動我國宗教中國化,目的是要“使我國各宗教更具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應從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兩個大局”的高度,遵循上述“三個堅持”,由表入里、由淺入深地推進宗教中國化,逐步形成中國特色宗教思想體系。中國的宗教影響力是中國的國際影響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中國特色宗教思想體系的逐步形成,宗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的思想基礎就能夯實,扎根中國、面向世界的宗教話語體系就能具有更深遠和豐富的內涵。
作者:游斌,中央民族大學宗教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基金項目:本文屬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基督教中國化的經典、禮儀與思想研究”(19ZDA241)研究成果。
期刊:《世界宗教文化》2022年第2期
(編輯:許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