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90年代,西方宗教社會學家在歷經30多年的艱苦探索之后,終于贏得了突破,提出了新的理論范式,這就是宗教市場論。創立宗教市場論的核心人物是美國的羅德尼·斯達克(Rodney Stark),他曾長期任職于華盛頓大學,現任教于德克薩斯州的貝勒大學(Baylor University),是目前最具影響力的宗教社會學家。他著作等身,著有《宗教的未來》(The Future of Religion,1986)、《美國的宗教化1776-1990》(The Churching of America 1776-1990,1993)、《信仰的法則——解釋宗教之人的方面》(Acts of Faith:Explaining the Human Side of Religion,2000)、《解釋宗教生活》(Exploring the Religious Life,2004)等。令人高興的是,他的代表作《信仰的法則:解釋宗教之人的方面》已有中譯本,為我們系統了解宗教市場論的內容提供了方便。
傳統理論范式
從亞當·斯密、大衛·休謨、奧古斯特·孔德、卡爾·馬克思,到馬克斯·韋伯、伊梅爾·迪爾凱姆、維廉·詹姆士、卡爾·榮格、西格蒙·弗洛伊德,這些近代社會科學的代表人物對宗教的具體看法各異,但基本傾向是一致的,并且形成了近3個世紀以來的主流宗教觀,核心內容是:
1、從認識論角度講,宗教妨礙理性思維,是非理性的,宗教是科學的敵人。科學每前進一步,宗教的地盤就萎縮一步。隨著科學的進步,人類對宗教的需要會逐漸降低,直至消亡。后來這被歸納為“世俗化命題”。1966年的美國大學教科書《宗教——人類學視野》寫到:
英國的托馬斯·沃爾斯頓(Thomas Woolston,1670-1731)最先為宗教的滅亡預定了日期,他在1710年前后的著作《生活之樹——宗教研究》中充滿信心地寫到:基督教將在1900年前消失。“宗教不過是原始時代的殘余,其滅絕只是個時間問題。”
這類判斷成為近3個世紀以來宗教社會學研究的主導聲音。
2、從社會根源上說,宗教神化暴君,是煩惱、失落和苦難的止痛藥。西美爾稱宗教為“鎮靜劑”,馬克思的名言是:“宗教是人民的鴉片”。因此,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從根本上消除了宗教存在的社會基礎,社會主義國家的宗教只是舊社會的殘余。
現代生活對傳統范式的挑戰
令人費解的是,20世紀的社會發展對上述解釋范式提出了重大挑戰,這表現在許多方面。
1、美國宗教歷史的挑戰
自19世紀以來,美國宗教似乎一直與現代化齊頭并進,絲毫沒有顯示出消亡哪怕是衰弱的趨勢。
特別令人驚詫的是,在最近的一個半世紀,美國逐漸發展成為世界上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但美國人的宗教性不僅沒有下降,反而教會成員的比率實際上增加了1倍,其它的宗教信仰指數也在平穩中有所發展。進入21世紀,美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公認的宗教性最強的發達國家。
2003年,紐約大學金融學教授弗格森(Niall Ferguson)發表“為什么美國超過歐洲——上帝的因素”一文,指出美國的經濟之所以一直比歐洲好,與絕大多數美國人有宗教信仰有直接關系。他為此提出了大量證據,其中之一是:
50%多的歐洲人:上帝對他們“沒有意義”。
82%的美國人:上帝對他們“非常重要”。
這使人們重新認識到,星期天座無虛席的美國教堂與其繁榮的經濟之間存在著內在的關系。
2、歐洲的挑戰
20世紀歐洲的傳統教會表面上衰弱了,人們對上帝好像已不如過去虔誠,這似乎印證了世俗化理論。但與此同時,外來宗教和新興宗教在歐洲有高速的發展。以佛教為例,各種宗派都有迅速的增長。目前已經有藏傳佛教的活佛,死后的轉世靈童為歐洲人。幾乎所有的新興宗教都在歐洲找到了成長的土壤,發源于韓國的統一教,遍布歐洲的每一個國家。因此,歐洲宗教版圖只是此起彼伏,總體上并沒有衰弱。
3、科學發展的挑戰
1914年,美國心理學家詹姆士·劉巴(James Leuba)從《美國科學家名人錄》中隨機抽樣,問卷調查,要求每人選擇一項:
問題1:我相信一個對他祈禱可以期待得到回答的上帝。
問題2:我不相信上述所定義的上帝。
問題3:我對這個問題沒有確定的信念。
1996年,埃德華·拉森(Edward J. Larson)和拉瑞·威贊(Larry Witham)照本復制了劉巴的調查。
劉巴原本想展示科學家是非宗教的,但令他遺憾的是,41.8%的人選擇了第一項答案,這被視為是“原教旨主義的”??赡芨钏豢伤甲h的是,82年后,選擇第一項的科學家依然有39.3%,這表明:科學家對于上帝的信仰一直保持了較高的水平。
一句話,傳統理論范式想當然地把宗教本身看作是一成不變的,改變的是人們的宗教需求。
宗教市場論的核心,則是把人們的宗教需求看作大體穩定的,對當代宗教生活起決定作用的,是教會的產品,而不是信仰者。
基于上述事實,1997年皮特·伯格又說:“我想我和大多數其他宗教學家在1960年代就世俗化所寫的東西是個錯誤。我們的潛在論述是說世俗化和現代性攜手并行。越現代化就越世俗化。……今日世界上大部分國家確實不是世俗化的,而是非常宗教的。”
宗教市場論:新范式的內容及其應用
20世紀60年代開始,就有人對傳統的宗教解釋模式產生懷疑。70年代出現了新理論的碎片,80年代碎片逐漸集結,90年代終于凝聚成新的解釋范式,這就是宗教市場論。
所謂宗教市場,英文是Religious Economies,直譯“宗教經濟”??紤]到中文語境中“宗教經濟”很容易讓人等同于“寺院經濟”、“教會經濟”等,故稱其為“宗教市場”。
新范式認為,在一些主要元素上,宗教系統與經濟系統具有極大的相似性。宗教市場的構成包括:
A,宗教產品的消費者——一般信徒:佛教居士,基督教平信徒等;
B,宗教產品的供給者——教職人員:和尚、牧師、阿訇等;
C,宗教產品——各種形式的活動。
斯達克的核心觀點是:當代宗教變化的主要根源取決于宗教產品的供給者。其基本理論環節是:
第一,如果宗教市場完全受市場驅動,沒有外在管制,必將導致宗教的多元和競爭。
第二,在宗教自由競爭的前提下,為了贏得信眾,教會必定竭力奉獻符合社會需要的宗教產品,最終形成宗教超市。
第三,競爭或許會造成具體教會的興衰,但在總體上必定提高社會的宗教消費水平,促進宗教的繁榮。
第四,相反,如果宗教市場由國家壟斷,必定產生懶惰的宗教供應商和無效的宗教產品,引發該宗教的衰弱。
斯達克得意地說,把經濟學的這一基本原則應用在宗教現象上,將會取得極為巨大的解釋力。
1、如何理解宗教在美國的繁榮,這是在舊范式框架下備受困擾的問題。有人滿足于斷言美國宗教缺少深度,表面的普遍流行是虛幻的。歐洲學者喜歡將其歸咎于美國文化的落后,群眾幼稚而輕信,知識分子的文化影響太小,等等。
依據新范式,美國宗教活力的真實原因要到供給方面而不是需求方面去尋找?;谡谭蛛x的傳統,美國政府對于宗教組織事務的干預相對稀少,歷經2個多世紀的自由競爭,美國宗教組織得到了超乎想象的成長。
——現在美國有1500多個宗教宗派,成員超過100萬的有24個。
一—每個團體的生存都完全依靠自愿奉獻。
——美國人的宗教捐款目前是每年600多億美元,即18歲以上的公民中平均每人330美元。
這在全世界是無可比擬的。
以我在美國的研究經驗,美國的教職人員是非常辛苦的。2000年我在休斯頓德州佛教學院教書的時候,參加過一次佛教弘法活動,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周末,一位江蘇籍、時年68歲的老和尚下午3:00出發,歷時3個小時,到300公里以外墨西哥灣海邊的一個華人社區講法,晚上10點回返,次日凌晨1點回到佛寺。期間還因汽車超速被警察罰款。為什么要這樣?除了內在的傳教熱情外,社會性的原因就是有競爭,要生存。
一位歐洲牧師訪問美國后曾經感慨:這里有全世界工作最勤奮、價格最低廉、素質最高的牧師。
2、歐洲傳統宗教表面衰弱的原因也可以在宗教市場論的框架下得到很好解釋。以瑞典為例,國家以基督新教路德宗為國教,強制征收教會稅,所有的教職人員都享受國家公務員待遇,拿政府工資,維護教堂運轉的費用也來自國家。這一宗教壟斷造成的結果是,星期天講堂冷冷清清,教會得到的自愿捐獻基本是零。
斯達克總結說,歐洲社會表面的“世俗化”不是缺乏宗教“需求”,而是缺乏有活力而又吸引人的宗教“公司”的結果。與此同時,傳統宗教缺少活力的地方,正是外來宗教和新興宗教的沃土。
3、宗教市場論也予科學家的宗教信仰問題以妥帖的解釋。今天的宗教教職人員許多擁有博士學位,非常理解知識分子的心理,并為此創造出相應的傳教方式。宗教團體也以各種方式迎合知識分子的需要,如舉辦禪夏令營,開辦佛教圖書館等。
臺灣佛光山的許多尼姑都具有博士學位,目前在大陸就讀的學校就有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
河北趙縣柏林寺的禪夏令營是吸引知識分子學佛的又一種新方式。營員以大學生為主,從1993年開始舉辦,吃、住、活動完全免費,已經連續舉辦11屆,營員總計3000人以上。這項活動很受大學生的歡迎,而且已經有一些人在夏令營后出家。柏林寺為什么會這樣成功地吸引大學生?一個重要原因是活動的組織者本身,一位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一位畢業于中山大學天文系,他們出家當和尚以后,比較了解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因此很能提供符合大學生的宗教產品,擴大寺廟的社會影響。
宗教市場論也予新興宗教現象以妥帖的解釋。新興宗教公司進入自由市場后的成功程度跟既存宗教公司的效率和多樣性成反比,傳統教會軟弱或懶惰有多少,新興宗教運動就興盛多少。透過這一視點,歐洲新興宗教發達的理由一目了然。
小結
傳統理論范式基本把宗教自身看作是一成不變的對象,起變化的是人們的宗教信仰,隨著科學知識的豐富和生活條件的改善,人們的宗教需求會逐漸降低,宗教將伴隨著現代化的進程而消亡。然而20世紀人類社會的發展卻對這一范式提出了嚴峻挑戰。針對這一難題,宗教市場論另辟蹊徑,從宗教組織一方探討宗教在當代社會存在的根源,認為在宗教自由競爭的體制下,宗教教職人員基于存在與發展的需要,會不斷創造并供給新的宗教產品,吸引乃至激發大眾的宗教需求,促進宗教的繁榮。
近年來,世界各地的宗教學家紛紛將這一理論范式應用于世界不同地區,在對當代宗教生活的解釋上,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我們也正在致力于用宗教市場論解釋當代的中國宗教,并希望在這一過程中對這一范式作出豐富和修正。
中國有句老話: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梢哉f,宗教市場論從新的角度印證了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基本精神,這就是:
“人創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創造了人”。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副教授、博士)
(來源:《世界宗教文化》2005年第1期)
(編輯:霍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