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作為西吉縣伊赫瓦尼最大的哈乙寺組織,硝河清真大寺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的經濟收入和支出中具有鮮明的階段性特點。人口遷移、清真寺經濟實力、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天課的非農化和多樣化、同教派同宗教組織內部的交往、阿訇的收入等是觀察當前寧夏南部山區清真寺寺院經濟、宗教教育和社會轉型的多維視角。
[關鍵詞]:西吉縣;伊赫瓦尼;哈乙寺;寺院經濟;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西北回族聚居地區的寺坊經濟發展和現狀如何?這是學界較少關注的問題。本文選取寧夏西吉縣硝河大寺伊赫瓦尼寺坊作為田野調查點,試圖探討這一課題。選取該地為田野點的原因有四:一是西吉硝河蘇姓回族肇自明代,歷史悠久;二是該社區為典型的西北黃土高原上的農村寺坊,而且是哈乙寺;三是該哈乙寺保存了較多賬目和原始資料;四是筆者熟悉當地方言和文化。
一、硝河鄉和硝河城
硝河鄉位于西吉縣縣城東南,俗稱硝河城,城以堡名,城堡墻體遺跡至今猶存,肇自何時無從稽考。清同治十三年(1874)左宗棠奏請朝廷升固原州為直隸州,上隸平慶涇固化道,下轄海城、平遠、硝河城,轄境相當于今固原市和同心縣,硝河城因此具有了顯耀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地位,與平遠城、同心城、海城、打拉池堡共為“固原五屬”。[1]城內設有武職千總一員,駐扎馬兵28名、步兵58名、守兵18名,計104名。[2]
2014年,硝河鄉轄12個行政村,有81個村民小組,3956戶,20627人,回族人口占85%。
二、硝河伊赫瓦尼哈乙寺組織結構
硝河回族最早可追溯到元代,明代來自南京的蘇姓回族是今硝河城及周邊地區蘇姓回族的祖先,子孫流布于寧夏同心韋州和陜西涇陽等處,而清代是硝河地區多個地域人群互動交匯之期,包括甘肅的南八營、鹽官、張家川、河州人以及青海人和陜西人等,而硝河大寺各坊仍以蘇姓回族居多。
根據2014年西吉縣伊斯蘭教協會的統計資料,硝河鄉共有宗教活動場所60處,其中清真寺46處,宗教活動點14處;派別隸屬情況為伊赫瓦尼40處,哲赫忍耶12處,虎夫耶6處,賽萊菲耶2處。
硝河是西吉縣伊赫瓦尼傳播最早的地區,也是伊赫瓦尼最為集中和興盛的地區。硝河大寺是西吉縣歷史最久的伊赫瓦尼清真寺,與周邊另外18個寺坊共同構成哈乙寺組織,幾乎占了本鄉伊赫瓦尼清真寺的半數,坊民表述為“大寺和18個稍麻寺”,基本上為一個村民小組一寺或一活動點,涉及9個行政村和19個村民小組,其中一個村民小組隸屬西灘鄉?,F18個屬寺中有14座清真寺,4個宗教活動點。清真寺總體上有一定建筑規模,除禮拜大殿外,有阿訇住房、水房、滿拉住房等附屬設施,搬請了阿訇?;顒狱c通常只有禮拜殿而沒有其他附屬建筑,多在齋月中使用,無固定阿訇。14座清真寺中,川口和大灣、羊場溝和西屲分別共用一位阿訇,因此18座小寺或宗教活動點中,有日常教務活動者為12處。
硝河清真大寺各坊基本情況一覽表
寺名 | 所在村組 | 始建時間 | 恢復 時間 | 最近重 建時間 | 占地面 積(m2) | 大殿面 積(m2) | 距離大 寺(km) |
硝河清真大寺 | 硝河村北街組 | 明代 | 1978 | 2009 | 3380 | 740 |
|
半個堡清真寺 | 硝河村半個堡組 | 清代 | 1985 | 2007 | 1400 | 486 | 0.5 |
上高莊活動點 | 硝河村上高莊組 | 1949年前 | 1986 |
| 674.63 | 84 | 3 |
鵪鶉窩清真寺 | 隆堡村鵪鶉窩組 | 1949年前 | 1985 | 2013 | 660 | 120 | 2 |
川口清真寺 | 隆堡村川口組 | 1949年前 | 1987 | 2004 | 800 | 120 | 3 |
大灣清真寺 | 隆堡村大灣組 | 1985 |
| 2009 | 900 | 100 | 3.5 |
白崖溝活動點 | 墳灣村白崖溝組 | 1980年代 | 1998 |
|
|
| 4 |
墳灣清真寺 | 墳灣村墳灣組 | 1949年后 | 1986 | 2013 | 740 | 70 | 5 |
陳灣清真寺 | 墳灣村陳家灣組 | 1949年前 | 1992 | 2004 | 330 |
| 3 |
馬灣活動點 | 墳灣村馬家灣組 | 1985 |
| 1992 | 330 | 50 | 3 |
淺岔河清真寺 | 關莊村淺岔河組 | 1949年前 | 1996 | 1999 | 670 | 240 | 3 |
淺岔口清真寺 | 關莊村淺岔口組 | 1949年前 | 1983 | 2006 | 680 | 260 | 4 |
大拐子清真寺 | 關莊村大拐子組 | 1982 |
| 1999 | 750 | 160 | 3 |
羊場溝清真寺 | 民聯村羊場溝組 | 1949年前 | 1988 |
| 2100 | 160 | 4 |
西屲清真寺 | 民聯村西屲組 | 1993 |
|
|
|
| 5 |
下陽屲清真寺 | 蘇溝村下陽屲組 | 1980 |
| 2001 | 1001 | 100 | 3 |
上店子清真寺 | 馬場村上店子組 | 1983 |
| 2002 | 1500 | 150 | 2 |
下河清真寺 | 高原村下河組 | 1949年前 | 1985 | 1993 | 1350 | 110 | 4 |
董家垴活動點 | 西灘鄉林家溝村董家垴組 | 1980年代 |
|
|
|
| 6 |
三、硝河大寺各坊的主要經濟來源
(一)臥格夫(清真寺寺產)
中國伊斯蘭教的臥格夫主要分為兩種類型。一是穆斯林自愿將房屋、田地等捐獻給清真寺、道堂、拱北或麻扎等;二是鰥寡孤獨者去世后無人繼承的“絕戶”財產,根據本人的遺囑充歸清真寺所有。硝河大寺及18個小寺中,只有半個堡清真寺有門面房出租,其他各寺基本全部依賴坊民的天課和乜貼。因此,大多數清真寺的寺產無非就是寺內的各種器皿雜物。
(二)澤卡提(天課)
因地處農業地區,硝河大寺坊民的澤卡提主要包括農業稅(吾舍勒,即什一稅)、牲畜稅、各種經營稅(如種植和販賣蔬菜、洋芋淀粉加工等)和其他稅(如上班、打工的收入等)等。2000年以前主要為農業稅,之后農業稅逐漸降低,其他各種稅逐漸增加。
下表是現存最早的一份硝河大寺的糧食天課收入情況表。1985年各坊繳納的糧食天課種類有小麥、豌豆、莜麥、蕎麥、洋芋、胡麻、胡麻油、現金和煤炭[3]等,各類農作物中小麥和洋芋數量最多,而且小麥收入高于洋芋收入,說明當時因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不久,各戶必須依靠種植小麥獲取“口糧”(每個人用以維持溫飽必須的糧食)。從糧食總計來看,南門、北街、馬灣、上高莊和西街繳納的糧食高于其它小寺;從洋芋收入看,南門、上店子、北街、西街和上高莊高于其它小寺。
硝河大寺1985年糧食吾舍勒繳納統計表(糧食單位:斤)
品種 繳納者 | 小 麥 | 豌 豆 | 莜 麥 | 蕎 麥 | 糧食 合計 | 洋 芋 | 胡 麻 | 款 (元) | 其它 |
南門 | 5961 | 360 |
|
| 6321 | 4190 |
| 103 |
|
北街 | 3657 | 589 | 40 |
| 4286 | 2850 |
| 40 |
|
西街 | 1648 | 445 |
|
| 2093 | 2460 |
|
|
|
下高莊 | 960 | 280 | 70 |
| 1310 | 1400 | 油1斤 | 20 | 碳400斤 |
上高莊 | 1653 | 675 | 268 |
| 2596 | 1880 | 15 | 44 | 單子1條 |
白崖溝 | 350 |
|
|
| 350 | 200 | 油1斤 | 20 |
|
后溝 | 1440 | 410 | 340 |
| 2190 | 700 |
|
|
|
羊場溝 | 520 | 263 |
|
| 783 |
|
|
|
|
馬灣 | 2870 | 100 | 760 | 80 | 3810 | 1095 | 油1斤 | 227 |
|
上店子 | 2100 |
|
|
| 2100 | 3855 |
|
| 碳1000斤 |
陽屲 | 170 |
|
|
|
| 170 | 150 | 9.4 |
|
半個堡 | 1000 |
|
|
| 1000 | 120 |
|
|
|
大拐子 | 340 | 240 |
|
| 580 | 350 | 45,油5斤 | 27.5 |
|
下河 | 260 | 40 | 200 |
| 500 | 100 |
|
|
|
淺岔河 | 1475 | 110 |
|
| 1585 | 1490 |
| 10 |
|
鵪鶉窩 | 1696 |
|
|
| 1696 | 640 |
| 20 |
|
川口 | 1037 | 100 | 210 |
| 1347 | 900 |
|
|
|
他人 | 500 |
|
|
| 500 |
|
|
|
|
總計 | 27637 | 3612 | 1888 | 80 | 33047 | 22400 | 210油8斤 | 520.9 | 碳1400斤,單子1條 |
備注:本表及以下各表數據均來自硝河大寺各寺坊現存賬目,因年代久遠,有些細碎賬目遺失。筆者在錄入數據時進行了計算和核校。以下各表相同,無特殊內容,不再備注?!皢巫印碑數厝酥复矄位蚩粏?,用來鋪床或鋪炕。原表將洋芋單列,未同其他糧食作物并列,這是當時人們的分類習慣使然。表中“胡麻”一欄,有些人繳納原產品胡麻,有些人在胡麻榨油以后繳納,因此既有胡麻,也有胡麻油。
糧食天課的繳納數量同各寺坊的人口有關,也同當年本村的收成有關。一般來說,人口越多,收成越好的村子繳納的糧食也越多。此外,有些小寺要給本寺坊截留一部分天課以支付本寺阿訇的學糧,因此上表反映的只是各村組繳納到大寺的糧食稅數量。對于南門和北街而言,硝河大寺就是這兩個村組的本坊,而1985年馬家灣、上高莊和上店子三個村組都沒有清真寺,糧食天課自然也全部繳納到了大寺。
1990年硝河大寺的糧食稅收入小麥數量仍高于洋芋,說明此時坊民仍必須種植足夠的小麥來獲取口糧。從糧食合計來看,南門、北街、后溝、上店子和下高莊高于其它小寺;從洋芋收入來看,南門、下高莊、北街高于其它小寺;現金收入較之1985年有所下降,只有四個村組繳納。同1985年相比,5年以后,硝河大寺糧食天課的繳納已出現很多變化。如1990年馬灣、西街和上高莊繳納的糧食數量相對減少,而下高莊繳納的數量有明顯增加;從洋芋數量觀察,下高莊繳納數量僅次于南門,有大幅度增加。此外,豌豆、莜麥和蕎麥的收入比1985年有明顯下降。值得注意的是,陽屲、半個堡、鵪鶉窩、川口、羊場溝、大拐子、下河、淺岔口、淺岔河、鵪鶉窩、上店子、川口等村繳納天課數量出現大幅度減少,原因同1990年時有經濟能力的自然村相繼恢復建寺,繳納糧食天課以本坊為主有關。
硝河大寺1990年度糧食“吾舍勒”繳納統計表( 糧食單位:斤)
品種 繳納者 | 小麥 | 豌豆 | 莜麥 | 蕎麥 | 糧食 合計 | 洋芋 | 胡麻 | 款 (元) |
南門 | 4248 | 80 |
|
| 4328 | 3913 | 31 | 70 |
北街 | 2575 | 80 | 60 |
| 2715 | 2371 | 44,油1斤 |
|
西街 | 1180 | 200 |
|
| 1380 | 1510 | 油9斤 |
|
下高莊 | 1636 | 325 |
|
| 1961 | 2430 |
| 80 |
上高莊 | 440 |
|
|
| 440 | 120 |
|
|
白崖溝 | 720 |
|
|
| 720 | 120 |
|
|
后溝 | 1910 | 250 |
|
| 2160 | 1295 | 20 |
|
羊場溝 | 227 |
| 100 | 300 | 627 | 100 | 12 |
|
馬灣 | 1190 | 56 | 470 | 120 | 1836 | 1070 | 油5斤 |
|
上店子 | 2100 |
|
|
| 2100 |
|
|
|
陽屲 |
|
|
|
|
|
|
|
|
半個堡 | 400 |
|
|
| 400 |
|
|
|
大拐子 | 300 |
|
|
| 300 |
|
|
|
下河 | 200 |
|
|
| 200 |
|
|
|
淺岔口 |
|
|
|
|
|
| 110 | 170 |
淺岔河 | 250 |
|
|
| 250 |
|
| 10 |
鵪鶉窩 | 400 |
|
|
| 400 |
|
|
|
川口 | 400 |
|
|
| 400 |
|
|
|
川口鄉老 | 410 |
|
|
| 410 |
|
|
|
總計 | 18586 | 991 | 630 | 420 | 20627 | 12929 | 217,油15斤 | 330 |
硝河大寺1995年度糧食“吾舍勒”繳納統計表(糧食單位:斤)
品種 繳納者 | 小麥 | 豌豆 | 莜麥 | 蕎麥 | 糧食 合計 | 洋芋 | 胡麻 | 款 (元) |
南門 | 623 |
|
|
| 623 | 1984 | 60 | 842 |
北街 | 663 |
|
|
| 663 | 5065 | 25 | 410 |
西街 | 322 |
|
|
| 322 | 2416 |
| 145 |
下高莊 | 257 |
|
|
| 257 | 3165 |
| 95 |
上高莊 |
|
|
|
|
| 705 |
|
|
白崖溝 |
|
|
|
|
| 1020 |
| 230 |
后溝 | 100 |
|
|
| 100 | 1020 |
| 50 |
羊場溝 |
|
|
|
|
|
|
|
|
馬灣 | 134 |
|
| 80 | 214 | 1402 |
|
|
上店子 | 200 |
|
|
| 200 |
|
| 40 |
陽屲 |
|
|
|
|
|
|
| 100 |
半個堡 |
|
|
|
|
|
|
| 200 |
大拐子 |
|
|
|
|
| 90 |
| 100 |
下河 |
|
|
|
|
|
|
| 100 |
淺岔口 |
|
|
|
|
|
|
| 300 |
淺岔河 |
|
|
|
|
|
|
| 100 |
鵪鶉窩 | 300 |
|
|
| 300 |
|
|
|
川口 |
|
|
|
|
|
|
| 300 |
總計 | 2599 |
|
| 80 | 2679 | 16867 | 85 | 3012 |
1995年大寺的糧食課稅數量較之前幾年大幅下降,原因在于本年西海固地區大旱,許多農作物顆粒無收。大旱之年,為維持清真寺運作,仍有坊民繳納天課,體現了坊民的虔誠。小麥和洋芋仍為繳納課稅的主要糧食作物,且洋芋的數量遠高于小麥,說明此時坊民已普遍種植洋芋,洋芋成為當地人最重要的經濟來源。就糧食總計而言,收入明顯低于1990年度,且已經沒有如豌豆、莜麥等天課,說明生活所需和市場對當地的清真寺收入有很大影響。從糧食收入看,北街、南門、西街的收入高于其它寺坊;從洋芋收入看,北街、下高莊、西街和南門的收入高于其它寺坊。另外,北街的糧食收入和洋芋收入超過往年一直居高的南門。與1990年度相比,越來越多的寺坊有了現金收入,其中南門、北街、淺岔口和川口繳納的現金高于其它小寺,說明坊民的收入也出現了多元化趨勢。
硝河大寺1985年至1996年糧食“吾舍勒”繳納統計表(糧食單位:斤)
品種 繳納者 | 小 麥 | 豌 豆 | 莜 麥 | 蕎 麥 | 糜 子 | 玉 米 | 大 米 | 糧食 合計 | 洋 芋 | 胡 麻 | 款 (元) |
南門 | 32088 | 1122 | 30 |
| 100 |
|
| 33340 | 53273 | 557油22.5 | 11305 |
北街 | 24509.5 | 1399 | 347 |
| 97 | 80 |
| 26432.5 | 48667 | 480油15.5 | 4812.5 |
西街 | 10181 | 1815 | 230 |
|
|
|
| 12226 | 31881 | 70,油53.5 | 2086 |
下高莊 | 9618 | 2396 | 167 | 76 | 80 |
|
| 12337 | 34663 | 166,油1 | 4066.5 |
上高莊 | 8116 | 2176 | 438 | 80 |
|
|
| 10810 | 14131 | 238油13 | 946.4 |
白崖溝 | 3958 |
| 125 |
|
|
|
| 4083 | 8713 | 10,油5 | 885 |
后溝 | 10674 | 3002 | 664 | 135 |
| 78 |
| 14553 | 11541 | 20,油5 | 10024 |
羊場溝 | 2047 | 263 | 100 | 350 |
|
|
| 2760 | 100 | 32 | 711 |
馬灣 | 15280 | 1666 | 2676 | 850 |
|
|
| 20472 | 11317 | 122油35 | 1979 |
上店子 | 10006 |
|
|
|
|
|
| 10006 | 5065 | 11,油6 | 1485 |
陽屲 | 1185 |
|
| 367 |
|
|
| 1552 | 6080 | 36 | 793.9 |
半個堡 | 3021 |
|
|
|
|
|
| 3021 | 4304 | 103油6 | 3753.2 |
大拐子 | 2006 | 430 |
| 100 |
|
|
| 2536 | 2329 | 97,有5 | 717.5 |
下河 | 879 | 40 | 350 | 350 |
|
|
| 1619 | 100 | 20 | 431 |
淺岔口 | 2092 | 410 | 80 |
|
|
|
| 2585 | 2420 | 267 | 2609.1 |
淺岔河 | 2312 | 110 |
|
|
|
|
| 2422 | 3136 |
| 405 |
鵪鶉窩 | 8426 |
|
|
|
|
| 100 | 8526 | 660 | 21 | 1340 |
川口 | 6338 | 290 | 210 |
|
|
|
| 6838 | 2929 | 15 | 590 |
新域 | 800 |
|
|
|
|
|
| 800 |
|
| 258.5 |
郎岔井溝 | 575 |
|
|
|
|
|
| 575 |
|
| 33 |
他人 | 500 |
|
|
|
|
|
| 500 |
|
|
|
總計 | 154611.5 | 15119 | 5417 | 2308 | 277 | 158 | 100 | 177993.5 | 241309 | 2265油167.5斤 | 49231.6 |
1985年至1996年共12年間,全坊的糧食天課種類以小麥、豌豆和洋芋的數量較大,洋芋的總數量明顯高于小麥和豌豆,且自1991年以來的6年中,洋芋的數量比1985-1990年的6年中的數量多了一倍。如前文所分析,這12年中,由于洋芋逐漸從口糧變為進行淀粉和粉條加工的經濟類作物,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產量不斷提升,因此課稅數量也有所增加。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出現了糜子、玉米和大米等天課種類,但收入甚微,且本地不產大米,說明有大米經營者以此繳納天課,或以大米代為繳納其他糧食天課的行為。
從糧食合計來看,南門、北街、馬灣、后溝繳納的糧食課稅高于其它寺坊;從洋芋數量來看,南門、北街、西街和下高莊高于其它寺坊;從現金來看,南門、后溝、北街和下高莊的現金天課高于其它寺坊。另外,據1990和1995年度硝河大寺課稅繳納統計表,豌豆收入呈下降趨勢,原因是豌豆在當地一直作為經濟作物,是種植小麥時“倒茬”的品種,隨著豆類的市場需求減少,洋芋的市場需求量增大,價格較好,坊民開始擴大洋芋的種植面積,減少或停止其他秋糧的種植。
硝河大寺1985至1996年糧油折款統計對照表(現金單位:元;糧食單位:斤)
品種 繳納者 | 糧食 合計 | 折款 | 胡麻 | 折款 | 洋芋 | 折款 | 實交款 | 總款 | 名次 |
南門 | 33340 | 15839.9 | 579.5 | 936.75 | 53273 | 7990.95 | 11305 | 36072.6 | 1 |
北街 | 26432 | 19887.15 | 495.5 | 789.75 | 48667 | 7000.05 | 4812.5 | 32489.5 | 2 |
下高莊 | 12337 | 7221.2 | 167 | 255.5 | 34663 | 5199.45 | 4066.5 | 16740.7 | 3 |
馬灣 | 20472 | 12676.45 | 157 | 340.5 | 11317 | 1697.55 | 1979 | 16693.5 | 4 |
西街 | 12226 | 7025.8 | 123.5 | 345.25 | 31881 | 4782.15 | 2086 | 14239.2 | 5 |
后溝 | 14553 | 8525.9 | 25 | 52.5 | 11541 | 1731.15 | 1024 | 11333.6 | 6 |
上高莊 | 10810 | 6337.8 | 251 | 416.5 | 14131 | 2119.65 | 946.4 | 9820.4 | 7 |
上店子 | 10006 | 5488.3 | 17 | 43.5 | 5065 | 774.25 | 1485 | 7791.1 | 8 |
半個堡 | 3021 | 2307.15 | 109 | 181.5 | 4304 | 645.6 | 3753.2 | 6887.5 | 9 |
白崖溝 | 4083 | 4039.4 | 15 | 37.5 | 8713 | 1306.95 | 885 | 6268.2 | 10 |
鵪鶉窩 | 8526 | 4754.3 | 21 | 31.5 | 660 | 99 | 1340 | 6224.8 | 11 |
淺岔口 | 2582 | 1861.1 | 267 | 400.5 | 2420 | 363 | 2609.1 | 5233.7 | 12 |
川口 | 6838 | 3808.4 | 15 | 22.5 | 2929 | 439.35 | 590 | 4860.3 | 13 |
大拐子 | 2530 | 1805.75 | 102 | 168 | 2329 | 349.35 | 771.5 | 3040.9 | 14 |
陽屲 | 1552 | 761.85 | 36 | 54 | 6080 | 912 | 793.9 | 2521.8 | 15 |
羊場溝 | 2760 | 1468.1 | 32 | 48 | 100 | 15 | 711 | 2242.1 | 16 |
淺岔河 | 2422 | 1353.5 |
|
| 3136 | 470.4 | 405 | 2228.9 | 17 |
下河 | 1619 | 793.45 | 20 | 30 | 100 | 15 | 431 | 1269.5 | 18 |
總計 | 176109 | 105955.5 | 2432.5 | 4154.25 | 241309 | 35910.85 | 39940.1 | 185958.3 |
|
硝河大寺1985至1996年的12年中的天課既有糧食,也有現金。從各項收入折款來看,南門、北街和下高莊繳納的天課折款總數位居前三,原因如前所述,大寺是這三個村民小組的本坊,坊民的天課會毫無保留地交給大寺。相比之下,折款收入最少是下河清真寺??傊?,根據前表和本表,可以明顯看出哈乙寺組織中,隨著小寺的相繼建立,從經濟上小寺坊民與大寺聯系減少,親密程度減弱。
硝河大寺1979年至1997年各種糧食收入統計表(糧食單位:斤)
品種 年份 | 小麥 | 豌豆 | 莜麥 | 蕎麥 | 糜子 | 大米 | 玉米 | 糧食 合計 | 洋芋 |
1979年 | 115 |
|
|
|
|
|
| 115 |
|
1980年 | 6878.5 | 1889 | 305 |
|
|
| 2168 | 11246.5 | 10884 |
1981年 | 2603 | 2638.5 | 2451 |
| 52 |
| 280 | 7754.5 | 22752 |
1982年 | 1860 | 921.5 | 516 |
|
|
| 70 | 3367.5 | 15912 |
1983年 | 11152.5 | 1761 | 3042 | 206 | 539 |
|
| 16700.5 | 28363 |
1984年 | 30198 | 3359 | 2587 | 220 |
|
|
| 36364 | 22154 |
1985年 | 27637 | 3612 | 1888 | 80 |
|
|
| 33217 | 22380 |
1986年 | 10759 | 2612 | 566 | 200 |
|
|
| 14137 | 22100 |
1987年 | 8841 | 2836 | 220 |
|
|
|
| 11897 | 9920 |
1988年 | 8194 | 1143 | 530 | 202 |
|
|
| 10069 | 10902 |
1989年 | 10301 | 1325 | 558 | 140 |
|
|
| 12324 | 11526 |
1990年 | 18586 | 991 | 630 | 620 |
|
|
| 20827 | 12929 |
1991年 | 15358 | 734 | 314 | 161 |
|
|
| 16567 | 10606 |
1992年 | 10354 | 283 |
| 276 | 48 |
|
| 10961 | 6653 |
1993年 | 35128.5 | 1234 | 187 | 443 |
| 100 |
| 37092.5 | 51429 |
1994年 | 2013 | 120 |
|
|
|
|
| 2133 | 14568 |
1995年 | 2599 |
|
| 80 |
|
|
| 2679 | 16867 |
1996年 | 5016 | 350 | 524 | 106 | 229 |
| 158 | 6383 | 51524 |
1997年 | 11124.5 | 50 | 810 |
| 870 |
|
| 12854.5 | 28988 |
合計 | 218718 | 25859 | 15128 | 2734 | 1738 | 100 | 2676 | 266689 | 370457 |
硝河大寺自1979年至1997年的19年中各種糧食天課的最高值均有差異,如1993年的小麥和蕎麥數量均最高,洋芋數量在歷年繳納天課數量中位居第二,原因在于1993年是這一地區的豐收年。而隨后的三年又是本地的連續三個旱年,當地很多坊民迫于生計外出謀生者大有人在,可以說1994年以后迫于生計的自愿性移民對寺坊的維持有很大影響。1996年的洋芋收入最高;1987年豌豆的收入最高;1984年莜麥的收入最高;1997年糜子的收入最高;1980年玉米的收入最高,天課品種、數量呈現出來的時間性,較為直觀地反映了當地種植農作物品種的變化和收成情況。
總體來說,大寺糧食天課從1979年到1982年呈遞增趨勢,1983年到1984年增長迅猛,1984年達到第一個峰值。從1984年起到1992年,糧食收入總計呈下降趨勢。這一階段,除了干旱少雨等自然環境變化影響糧食的收成外,還同部分村子分坊建寺,部分原繳納給大寺的天課轉移到小寺有關。1993年迎來第二次糧食收入峰值,之后驟然下降,直至1997年,雖有回增,但是趨勢并不明顯。相比之下,洋芋收入從1992年到1997年開始呈明顯增長之勢,在1993年達到第一個峰值,1996年最高但與1993年差距很小。說明坊民從1990年代開始廣泛種植洋芋,洋芋產量高于1979年以來的其它糧食產量,成為坊民主要的農作物收入和經濟來源。
硝河大寺1979年至1997年糧食“吾舍勒”繳納統計表(糧食單位:斤)
品種 繳納者 | 糧食 | 洋芋 | 胡麻 | 清油 | 款(元) | 糧食洋 芋折款 | 共計款 (元) | 名次 |
南門 | 56589 | 83228 | 652 | 22.5 | 12855 | 34997.55 | 47852.6 | 1 |
北街 | 44394 | 76275 | 510 | 15.5 | 4862.5 | 35678.5 | 40541 | 2 |
下高莊 | 20826 | 56491 | 188 | 1 | 4326.5 | 17085.25 | 21411.8 | 3 |
馬灣 | 32287 | 16002 | 122 | 35 | 1979 | 17210.2 | 19189 | 4 |
鵪鶉窩 | 13826 | 933 | 21 |
| 11340 | 6839.8 | 18179.8 | 5 |
西街 | 19969 | 49139 | 70 | 53.5 | 2086 | 15675.75 | 17761.8 | 6 |
后溝 | 23029 | 16678 | 20 | 5 | 1024 | 13356.75 | 14380.8 | 7 |
上高莊 | 12038 | 21111 | 238 | 13 | 946.4 | 11486 | 12432.4 | 8 |
上店子 | 15939 | 7161 | 11 | 6 | 1485 | 8443.1 | 9928.1 | 9 |
半個堡 | 4721 | 6085 | 103 | 6 | 3923.2 | 3083.65 | 7006.9 | 10 |
川口 | 11087 | 4141 | 15 |
| 590 | 5837.05 | 6427.1 | 11 |
淺岔口 | 4035 | 3421 | 267 |
| 2909.1 | 2770.15 | 5679.3 | 12 |
白崖溝 | 6621 | 12920 | 10 | 5 | 925 | 4610.15 | 5535.2 | 13 |
大拐子 | 4211 | 3293 | 97 | 5 | 717.5 | 2574.55 | 3292.1 | 14 |
羊場溝 | 4313 | 141 | 32 |
| 911 | 2074.65 | 2985.7 | 15 |
陽屲 | 2425 | 8597 | 36 |
| 893.9 | 2033.4 | 2927.3 | 16 |
淺岔河 | 3785 | 4334 |
|
| 405 | 2300.95 | 2706 | 17 |
下河 | 2530 | 141 | 20 |
| 531 | 1156.3 | 1687.3 | 18 |
總計 | 282625 | 370091 | 2412 | 167.5 | 52710.1 | 187213.75 | 239924.2 |
|
備注:“清油”當地方言指胡麻油,是當地人用胡麻榨成的食用油。
從糧食收入看,1979年至1997年的19年中,南門、北街、馬灣、后溝和下高莊繳納的數量位居前五;從洋芋收入來看,南門、北街、下高莊、西街和上高莊繳納的數量高于其它寺坊;從現金收入來看,南門、鵪鶉窩、北街、下高莊和半個堡繳納的數額高于其它寺坊??傊?,以大寺作為本坊的南門、北街、下高莊繳納的天課數量較多。按總折款來看,19年來各小寺糧食天課繳納的排名同1985-1996年15年中的排名差別不大,變化最為顯著的是鵪鶉窩,說明1996年以后鵪鶉窩坊民的經濟生活變化較大,坊民較為富裕,繳納的天課較多。
(三)乜貼收入
此處指給清真寺的捐獻。
1.齋月乜貼
(1)開齋乜貼,即本坊穆斯林為大家集體開齋而出散的乜貼。此種捐助不限形式,包括現金、糧食、食物、瓜果等,通常交給清真寺由寺管會統一分配。(2)開齋捐收入,即“費圖勒”,就是除食不果腹的窮人外,每一個家庭成員都要在開齋節會禮之前繳納一定數額的天課,一則凈化封齋者的惡言妄語,二則周濟窮人。2014年清真大寺規定費圖勒為每人10元。開齋捐多用來供養本寺阿訇和滿拉,因此各個小寺的坊民會將開齋的費圖勒饋贈給小寺的阿訇,或齋月在稍麻的領拜者,以示對領拜者的酬謝,一般不會交到大寺。
2.專門性募捐
一旦清真寺遇到維修或新建而需要大量資金時,阿訇和熱心坊民便會發起社會募捐,利用各種途徑呼吁宣傳,征集援助。同時,號召各坊阿訇在主麻日借講臥爾茲之機募捐。如果有必要,該坊寺管會組織人員成立化錢糧小組奔赴各地收集捐款,以完成本坊的大事。各坊在興建清真寺的過程中,一般由寺管會成員協商組成專門小組,向遷往各地的穆斯林化錢糧,有些還通過在各地工作的本寺坊民代收捐款,不一而足。如川口清真寺2013年裝修大殿花費12000元,其中該寺募集5300多元,其余費用來自新疆等地化錢糧。
3.供養學堂乜貼
自經堂教育興起以來,供養學堂的傳統一直被坊民看作頭等大事。那些學養深厚,德高望重的阿訇更會得到坊民的愛戴和支持,在受聘為一坊阿訇之后,能夠獲得更多的捐獻和饋贈。大多數人為清真寺捐資奉獻的目的就是為了招收滿拉講經禮拜,以便阿訇和滿拉無衣食之虞,能夠安心開展普及教育和培養高層次宗教知識分子。
除了滿拉和阿訇日常的生活開支外,清真寺每年要支付開學阿訇一定數量的“學糧”,數額根據當地經濟情況而定,一般要能達到阿訇養家的基本費用。1980年代,通常由坊民將各種糧食送到阿訇家,進入21世紀,坊民給清真寺直接繳納現金,各個清真寺也同阿訇約定了工資,大大簡化了運送學糧的手續。各小寺阿訇每年的學糧介于2000元到6000元不等,主要取決于清真寺所管轄區域大小、坊民多少和坊民的經濟收入情況而定。如2014年,半個堡清真寺阿訇的學糧約每年6000元,下河清真寺每年給阿訇約2000元等。相較而言,大寺阿訇的工資較高,為1.5萬元左右。
四、清真寺的主要經濟支出
清真寺的經濟實力與經濟支出有密切的聯系,坊民生活富裕,寺院經濟較好的清真寺,其經濟支出名目也較多,數額較大;而坊民生活一般,寺院經濟較差的清真寺,其支出名目和數額相對也較少。因此,“量體裁衣,看家吃飯”是當地清真寺管理者的基本理念。
(一)硝河大寺的糧食支出
硝河大寺1985年各種糧食支付統計表(糧食單位:斤)
品種 項目 | 小麥 | 豌豆 | 莜麥 | 蕎麥 | 糧食 合計 | 洋芋 | 款 (元) | 其他 |
付阿訇學糧 | 3745 | 180 |
|
| 3925 | 110 | 10 |
|
付寺師傅工價糧 | 930 | 70 |
|
| 1000 |
|
|
|
付大師工價糧 | 639 |
|
|
| 639 |
|
|
|
出售糧 |
| 3527 | 1714 |
| 5241 | 19233 |
|
|
付錢糧 | 40 |
|
|
| 40 |
|
|
|
吃用糧 | 6283 |
| 120 |
| 6403 | 2037 |
| 油8,胡60斤 |
損耗糧 |
|
| 54 |
| 54 |
|
|
|
庫存情況 | 16000 |
|
| 80 | 16080 | 1000 |
|
|
合計 | 27637 | 3777 | 1888 | 80 | 33382 | 22380 | 10 | 油8,胡60斤 |
備注:本表中“大師”指清真寺聘請的廚師;“油”指當地的胡麻油;“胡”指當地用來榨油的胡麻。
這是硝河大寺現存最早的一份糧食支出情況表。1985年大寺支付品種包括六種農產品,其中小麥數量最多。支出項目中,吃用糧最多,其次為出售糧,再次為阿訇學糧,最少為支付化錢糧。各種支出中,給阿訇出散的學糧和吃用糧包含的項目最多。1985年時支付阿訇學糧以實物為主,糧食品種較多,以便阿訇家庭成員作為口糧和來年的糧食種子,補償其潛心教務,無時間料理家務的辛勞。清真寺的吃用糧以小麥和洋芋為主,這是本地當時最為重要的生活口糧,但也使用秋糧莜麥作為口糧,說明當時清真寺仍消費當地人所說的“粗糧”,以彌補“細糧”小麥面粉不足的窘迫。
從本年消費糧食數量觀察,此時清真寺的經堂教育興盛,供養滿拉人數不菲,雖然按照當地當時的消費水平已經十分省吃儉用,但消費的糧食較之其他開支較多,說明此時坊民對宗教教育的重視程度很高。此外,當時清真寺仍需儲存一定數量的糧食,特別是小麥,方便清真寺加工后食用。說明當時商品經濟不發達,清真寺飲食仍需通過當地有限的小型面粉加工機來加工。庫存糧食一般都會在來年變賣,否則會給保管和儲存帶來一定的成本。
硝河大寺1990年各種糧食收支結余統計表(糧食單位:斤)
品種 項目 | 小麥 | 豌豆 | 莜麥 | 蕎麥 | 糧食 合計 | 洋芋 | 胡麻 | 款 (元) |
上年轉入 | 13385 |
|
|
| 13385 |
|
|
|
本年轉入 | 18586 | 991 | 630 | 620 | 20827 | 12929 | 217,油15斤 | 330 |
合計 | 31971 | 991 | 630 | 620 | 34212 | 12929 | 217,油15斤 | 330 |
付阿訇學糧 | 3360 |
| 100 | 500 | 3960 |
|
| 30 |
付二阿訇學糧 | 2300 |
|
|
| 2300 |
|
|
|
付寺師傅工價 | 1200 |
|
|
| 1200 |
|
|
|
吃用糧 | 760 |
|
|
| 760 | 350 | 75,油15斤 |
|
出售糧 | 11518 | 596 |
|
| 12114 | 13924 |
|
|
合計 | 19138 | 596 | 100 | 500 | 20334 | 14274 | 75,油15斤 | 30 |
1990年,大寺支付糧食的種類包括六種農產品,以小麥數量最多。支出項目中,出售糧食最多,其次為支付兩位阿訇的學糧。自1985年以來,經過5年時間,大寺的支出變得較為單一,阿訇學糧、寺師傅工資和吃用糧三項為本寺的主要開支,其中阿訇學糧包括小麥、莜麥和蕎麥三種農作物以及現金。1990年有兩位阿訇,學糧仍以實物為主,說明當時經學昌盛,需要聘請講經阿訇協助開學阿訇教學。但值得注意的是,阿訇的收入5年之后并沒有太大變化,這一點對分析1990年代以后念經人漸趨減少、經堂教育漸趨衰落有一定的意義。同1985年相比,清真寺的吃用糧也有明顯減少,說明本年滿拉念經基本為“帶缺”(自行解決飲食),本坊不提供資助。出售糧以小麥和洋芋為主,其中小麥和豌豆合計高于1985年度,而出售洋芋的數量降低。
硝河大寺1985年至1990年各種糧食收支統計表(糧食單位:斤)
品種 項目 | 小麥 | 豌豆 | 莜麥 | 蕎麥 | 糧食 合計 | 洋芋 | 胡麻 | 款 (元) |
總收入 | 83818 | 12530 | 4392 | 1242 | 101982 | 88850 | 422,油26.3斤 | 4033.4 |
付阿訇學糧 | 17705 | 180 | 210 | 550 | 18645 | 960 |
| 40 |
付二阿訇學糧 | 4000 | 300 | 100 | 100 | 4500 |
|
|
|
付寺師傅工價糧 | 6195 | 180 | 120 | 65 | 6560 |
|
|
|
付大師工價糧 | 639 |
|
|
| 639 |
|
|
|
吃用糧 | 13788 |
| 287 |
| 14075 | 4879 | 280,油26.3斤 |
|
出售糧 | 29108 | 11858 | 3021 | 262 | 44159 | 87331 |
|
|
散錢糧 | 140 |
|
|
| 140 |
|
|
|
損耗糧 |
|
| 124 | 59 | 183 |
|
|
|
支出合計 | 71575 | 12518 | 3862 | 1036 | 88901 | 93170 | 280,油26.3斤 | 40 |
1985年至1990年的5年中支出的小麥與洋芋數量基本持平,說明在此期間坊民種植洋芋仍不是高峰期。支出項目中,出售糧食明顯高于其他項目,占各種糧食和洋芋總收入的43.3%和97.3%;其次為支付兩位阿訇的學糧,最少的支出為化錢糧。支付阿訇學糧所包含的項目最多。由此可見,1985年至1990年期間,清真寺饋贈給阿訇的學糧仍以實物為主。據1990年糧食支付統計表,吃用糧支付比1985年有明顯減少,但是此表仍顯示吃用糧的支付僅次于支付阿訇的學糧,說明1990年以前寺坊的吃用糧需求仍很大,清真寺供養的滿拉較多。1990年的出售糧以小麥和洋芋為主,但此表顯示出1985年至1990年間豌豆也是主要的出售糧之一,洋芋的出售量大于小麥,說明坊民的糧食種植仍以小麥、豌豆和洋芋為主,傳統農業種植仍是當地的口糧和主要經濟支柱。
化錢糧的支出最少,說明本寺同外地清真寺的宗教交流不多,本寺的交流主要是哈乙寺內部各寺坊之間的交流。1990年代以前,本地大多數清真寺的建設都是各寺坊民量力而行,基本不借助外坊力量,這可以說是改革開放以來建寺第一階段的共同特征。1990年代以后,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坊民生活的富裕,逐漸興起重修清真寺的高峰。這一時期外出化錢糧者多以維持和開展經學為目的,除了個別清真寺到其他較為富庶的寺坊化錢糧以供幫經學外,亦有個別為“請經”或出外念經的滿拉化錢糧的情況。進入21世紀興起第二次重修高潮,出外化錢糧逐漸增多。
硝河大寺1995年各種糧食收支及結余統計表(糧食單位:斤)
品種 項目 | 小麥 | 豌豆 | 蕎麥 | 糧食 合計 | 洋芋 | 胡麻 | 款 (元) |
1994年轉入糧 |
| 120 |
| 120 |
| 204.5 |
|
本年收入糧 | 2599 |
| 80 | 2679 | 16867 | 85 | 3251 |
合計 | 2599 | 120 | 80 | 2799 | 16867 | 289.5 | 3251 |
付阿訇學糧 | 1200 |
|
| 1200 |
|
| 2000 |
付寺師傅工價 | 1200 |
|
| 1200 |
|
| 300 |
吃用糧 | 409 |
|
| 409 | 300 | 85 |
|
出售糧 |
|
|
|
| 15775 |
|
|
合計 | 2809 |
|
| 2809 | 16075 | 85 | 2300 |
轉1996年糧數 | -210 | 120 | 80 | -10 | 792 | 204.5 | 951 |
1995年,硝河大寺支付農產品以洋芋數量最多。各種支付項目中,吃用糧支付最少,說明清真寺里的滿拉在減少。支付阿訇學糧的糧食和現金最高,出售糧僅洋芋一種,小麥只用來支付阿訇學糧、寺師傅工資和寺內吃用。這與1985年至1990年度的情況大不相同,說明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當地經濟結構的變化,支付阿訇的學糧逐漸向現金轉變,學糧制在向工資制過渡。
硝河大寺1985年到1996年各種糧食支付統計表(斤)
品種 項目 | 小麥 | 豌豆 | 莜麥 | 蕎麥 | 糜子 | 大米 | 糧食 合計 | 洋芋 | 胡麻 | 款 (元) |
付阿訇學糧 | 28747 | 180 | 510 | 550 |
|
| 29987 | 2960 | 油5斤 | 5040 |
付二阿訇學糧 | 4800 | 300 | 100 | 100 |
|
| 5300 |
|
|
|
付寺師傅工價糧 | 13908 | 180 | 407 | 65 | 100 |
| 14660 |
|
| 650 |
付大師工價糧 | 639 |
|
|
|
|
| 639 |
|
|
|
出售糧 | 77981 | 14755 | 4091 | 1343 | 358 |
| 98528 | 216278 | 380 |
|
吃用糧 | 26779 |
|
|
|
| 100 | 26879 | 6771 | 1020,油136.5斤 |
|
支付錢糧 | 140 |
|
|
|
|
| 140 |
|
|
|
損耗糧 |
| 219 | 124 |
|
|
| 343 | 5176 |
|
|
合計 | 152994 | 15634 | 5232 | 2058 | 458 | 100 | 176476 | 231185 | 1400,油141.5斤 | 5690 |
從1985年到1996年的12年中,小麥和洋芋仍然是主要的支付品種。從糧食合計項看,阿訇學糧、寺師傅工資是兩大主要支出,占總支出的28.3%;出售糧大于其他各項糧食支出,占總支出的55.8%,說明寺坊的天課收入有一半多通過出售成為現金供清真寺費用。值得注意的是,這12年中,除了用糧食支付阿訇的學糧外,開始有了現金支付,說明天課的內容在變化,坊民的經濟來源開始多樣化。與1979年至1984年的支出項目相比,這一時段中的糧食支付項目多了廚師工資,說明1980年代中期清真寺辦學出現興盛,需要雇傭廚師為阿訇和滿拉做飯。
硝河大寺1979-1996年各種糧食支付統計表(糧食單位:斤)
品種 項目 | 小麥 | 豌豆 | 莜麥 | 蕎麥 | 糜子 | 玉米 | 大米 | 糧食 合計 | 洋芋 | 胡麻 |
付阿訇學糧 | 30773 | 180 | 510 | 550 |
|
|
| 32013 | 2960 |
|
付二阿訇學糧 | 7300 | 300 | 100 | 100 |
|
|
| 7800 |
|
|
付寺師傅工價糧 | 14908 | 180 | 407 | 65 | 100 |
|
| 15660 |
|
|
付大師工價糧 | 639 |
|
|
|
|
|
| 639 |
|
|
出售糧 | 124758 | 25054 | 6897 | 1769 | 717 | 696 |
| 159891 | 288471 | 380 |
吃用糧 | 32809 |
| 695 |
| 232 | 1822 | 100 | 35658 | 15131 | 1020 |
支付錢糧 | 140 |
|
|
|
|
|
| 140 |
|
|
損耗糧 | 52 | 219 | 248 | 118 | 67 |
|
| 704 | 5176 |
|
磨粉洋芋 |
|
|
|
|
|
|
|
| 5200 |
|
合計 | 211379 | 25933 | 8857 | 2602 | 1116 | 2518 | 100 | 252505 | 316938 | 1400 |
1979年至1996年的18年中,硝河大寺各項支付項目中吃用糧僅次于出售糧,損耗糧以洋芋為主,說明洋芋不好儲存,每年開春氣候變暖時容易腐爛。所付阿訇學糧和寺師傅、廚師工價糧,主要以小麥為主。出售小麥占小麥支出總量的59%,而豌豆、莜麥和蕎麥的出售量占同類農產品支出總量的比例更高,出售洋芋占洋芋支出總量的91%,說明除胡麻外,其他各種農作物天課的一半以上出售后作為清真寺存款用于各項開支。同時可以發現,這一階段清真寺仍吃用少量雜糧,包括莜麥、糜子和玉米。
(二)清真寺的其他支出
1.維修與建設
有些清真寺由于年久失修,或禮拜殿面積狹小,無法滿足宗教活動等因需要翻修,費用主要來自坊民乜貼和出外化錢糧。如下河清真寺2013年翻修清真寺費用達30多萬元,其中外鄉人出散的乜貼有12萬多,本地穆斯林捐了10萬多元,尚有一定空缺。
1980年代,當地人第一次建設清真寺時,大多材料就地取材,請木工主修,坊民幫工即可。主要建設禮拜大殿和阿訇宿舍,多為土木結構的房屋。除大寺外,各小寺基本不建造水房、伙房等附屬設施,坊民在各自家中解決洗浴問題。隨著清真寺經堂教育的開展,宗教活動的增加,功能的擴大,1990年代坊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這一時期又開始翻新清真寺,原來土木結構的建筑被全部拆除,磚木結構成為這一時期清真寺的主要形制,增建了部分附屬設施,特別是水房。2000年以來,部分清真寺增建、擴建,或翻新水房、會議室、阿訇和滿拉宿舍、閱覽室等附屬設施。這一時期,因建筑工作的技術性和特殊性,當地農民已經很少能夠參與進來,建設事宜基本全部承包給工程隊進行。
2.清真寺教育
清真寺教育支出主要包括阿訇學糧、寺師傅工資和滿拉飲食三部分。
硝河清真大寺阿訇任教時間及學糧統計表(1980-1998年)
日期
姓名 | 上任日期 | 辭職日期 | 任期時長 | 任期學糧 | 付款 | 年約平均數 | |||||||
年 | 月 | 日 | 年 | 月 | 日 | 年 | 月 | 糧食 | 洋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