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國長達數百年的中古史上,寺院扮演了加速財貨流轉的中介角色。但因社會背景和自身發展等因素,寺院經濟所連接的供求兩側表現出不同的時代特征。寺院經濟與當下備受矚目的共享經濟新業態存在著一定的相似性,在利用閑置資源、發揮平臺效應、創造文化氛圍、降低社會不平衡等方面均體現出共享經濟的現代性特征。以古鑒今,作為新業態的共享經濟要健康發展,不單單的依靠技術、制度層面的監督和鞏固,更需要道德、信仰層面的教化和約束。
關鍵詞:中古時期;寺院經濟;共享經濟;現實鏡鑒
作者:周建波,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畢悅,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
期刊:《世界宗教研究》2019年第4期
基金項目:本文為第二屆“商的長城”重點項目“佛教傳播、商業倫理與中國金融業的創新”、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日本東亞同文書院對華經濟調查研究”(批準號: 16AJL003)、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特區發展史(1978-2018)”(批準號:16ZDA003)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附件:中古寺院經濟的共享特征與現實鏡鑒:基于共同信仰的視角*.pdf
(編輯:許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