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12汶川大地震至今十余年間,受災地區從物質生活、社會關系到地方文化都經歷了一系列變遷和重構。北川地處民族交融地區,民眾的文化身份從明清到民國都相對模糊,在民族識別后的六十余年中,北川民眾在羌族認同越來越清晰的同時又因為其羌族文化的薄弱而感到焦慮。震后北川所獲得的資源和關注讓當地文化精英有機會重塑地方文化形態。聚焦北川羌族自治縣異地重建后的新北川縣城,將羌族薩朗舞蹈置入文化展演的框架中,可以考察北川民眾在災后所展現的身份焦慮和文化需求。地方文化展演群體對薩朗本真性的爭論背后呈現的是對羌族身份本真性的需求和協商,而觀察者在討論文化本真性的時候,也應該從地方文化脈絡和主體性出發來看待文化旅游中的文化建構。
關鍵詞:災后重建;羌族;文化展演;本真性
作者:邱月,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助理研究員。
期刊:《民俗研究》2020年第1期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汶川地震災區文化重構與民族互嵌社區建構研究(2008-2018)”(項目編號:18CMZ021)的階段性成果。
附件:本真性的困惑:汶川地震后北川羌族的文化展演和身份焦慮.pdf
(編輯:許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