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申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1999年12月
內容提要
“儒教是教說”是中國大陸近二十年來在宗教和傳統文化研究領域最重要的創新學說。它否定了近百年來學術界一致認為中國古代是“非宗教國”的“定論”。真實地再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本貌,為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性質及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提供了全新視角。本書以豐富的資料、嚴密的論證、深刻的分析、流暢的語言敘述了儒教從產生到消亡的歷史,揭示了儒教的神靈系統、祭祀制度、教義教理等從創立、不斷完善到逐漸走向衰亡的過程。闡明了儒者如何為實現上帝、神靈的意旨而治國、修身,并從事相關的理論探討。內容涉及儒、佛、道三大教門,宗教、哲學、科學、史學、文學諸文化領域,以及政治、法律史中的重大歷史事件,為一切研治中國傳統文化的學者所應備,是所有關心中國傳統文化的讀者所必讀。
目錄
上卷
序/任繼愈
自序
第一章 儒教前史
一 傳統的宗教信仰
1 上帝信仰的起源
2 神祇觀念
3天子與天子的使命
4 祭祀與彼岸
5 祭禮
6 通神與占卜
7 商周之際宗教觀念的轉變
8 傳統宗教學和中國傳統宗教
二 春秋和秦漢之際的宗教狀況
1 禮崩樂壞和諸侯的祭天行為
2 秦漢之際的五帝祭祀及神靈系統
3 五德終始與王朝更迭
4 由占筮到哲學
5 星占與天道
三 天人關系的新階段和諸子學說
1 從虐神到不怨天
2 老莊的天道自然及事天思想
3 墨子的天志、明鬼思想
4 魂魄與鬼神觀念
5 百家言與邏輯學
6 陰陽家與法天之治
7 漢初黃老與法天之治
四 孔子與儒家
1 孔子生平
2 孔子與六經
3 六經概說
4 孔子與仁和禮
5 上帝鬼神與孔子的使命
6 教化與人性
第二章 初興的西漢儒教
一 儒教的誕生
1 漢初儒者的呼喚
2 七國之亂與漢武任儒的決心
3 漢武帝的天人三策與儒術獨尊
二 董仲舒的儒教思想
1 從物物感應到天人感應
2 天人相副說
3 陰陽五行說
4 稟氣人性論
5 祭祀論
三 漢武帝與神靈祭祀
1 五帝與太一神
2 封禪與儒者
3 改元與正朔
4 音樂與祭祀
5 瀆神與刑律
6 長生與方士
四 西漢經學
1 經書、經學及西漢儒者
2 西漢經學的特點
3 西漢《易經》學
4 西漢《尚書》學
5 西漢《詩經》學
6 西漢禮學
7 西漢《春秋》學
8 西漢經學與政治
五 西漢儒者對神靈祭祀的整頓
1 匡衡、王莽定郊祀制度
2 貢禹、劉歆定廟制
3 西漢的鬼神觀念
4 西漢中葉的巫蠱事件
六 儒效論爭
1 漢武之治與《鹽鐵論》
2 任儒政治與儒者的反思
3 王莽稱帝與揚雄的《太玄》、《法言》
七 儒教的學術和藝術
1 天人之學與天文學
2 禮樂教化與音律學
3 儒教與文學藝術
4 儒教與史學
第三章 東漢儒教
一 讖緯盛衰
1 讖緯的興盛和演變
2 《河圖》與《洛書》
3 兩漢緯書
4 讖緯與政治
5 讖緯與學術
6 反對讖緯的呼聲及讖緯的衰落
二 東漢經學
1 東漢經學概貌
2 今文、古文之爭
3 東漢經學的演變
4 《孝經》及其特殊地位
5 東漢儒學的上帝神靈觀念
6 東漢儒學與儒者
三 《白虎通義》對教義的統一
1 《白虎通義》的宗教意義
2 《白虎通義》的天人觀
3 法天行事的社會政治生活
4 稟陰陽五行而生的人
5 《白虎通義》的歷史地位
四 東漢儒教的祭祀制度
1 東漢的郊祀制度
2 東漢的宗廟祭祀
3 東漢的百神祭祀
4 祭孔制度
五 天人相與舉實
1 天變求言與策免三公
2 儒教天論:《靈憲》與歷元
3 儒教的史學
4 女德、女戒與神意
六 東漢儒教的異端思潮
1 桓譚與《新論》
2 王充與《論衡》
3 人事為本——從王符到仲長統
第四章 魏晉南北朝儒教
一 天命與祭祀
1 魏、蜀、吳三國的受命與祭祀
2 兩晉的受命與祭祀
3 南北朝的天命與祭祀
4 魏晉南北朝的孔子祭祀記事
二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儒學
1 天子的儒學教育及儒學修養
2 太學和儒者
3 三國時代的儒學
4 兩晉儒學
5 南北朝儒學
三 玄學——儒學的深化和染雜
1 以無為本——儒學的深化
2 天道自然——玄學的基礎
3 名教與自然——政局的動亂、政治的腐敗和士風的敗壞
四 天道自然的廣泛影響
1 天人感應與天道自然的配比
2 天道自然觀念向不同社會生活領域的滲透
3 天道自然和博物學——兼述志怪小說的產生
4 天道自然與命運
五 儒與道、佛二教
1 道教的復興、盛衰
2 處于低潮的黃老道教
3 佛教的傳入及發展
4 儒佛形神之爭
第五章 隋唐儒教
一 隋唐時代的天人之際
1 隋朝與天命
2 唐代初期的天命災祥
3 唐朝中期的天命祥瑞崇拜及災祥之爭
4 祥瑞觀念的進一步淡化
二 隋唐儒教的神靈與祭禮
1 隋唐時代的制禮作樂
2 上帝祭祀和上帝觀念
3 隋唐時代的音樂和祭祀
4 祭孔禮樂
三 隋唐儒學
1 隋唐儒學的盛衰
2 隋唐時代的儒者
3 《五經正義》述評
4 唐代的其他經注、經疏
四 儒教在各個文化領域
1 儒教在自然科學
2 儒教刑律
3 隋唐儒教史學
五 隋唐時代的儒、佛、道三教
1 三教關系演改
2 隋唐佛教理論的新發展
3 唐代道教的發展
結語
下卷
第六章 宋代儒教的前驅
一 復興儒教的呼聲
1 社會危機與儒者的對策
2 唐代后期的新《春秋》學
3 韓愈和《原道》
4 文與道——唐朝后期儒者的文學主張
二 天人關系的爭論
1 唐代后期君臣對天人關系的討論
2 韓愈、柳宗元論天人關系
3 柳宗元、劉禹錫論天人關系
4 唐代后期其他儒者的上帝鬼神觀念
三 儒教心性論的崛起
1 韓愈等人對心性問題的探討
2 李翱和復性說
3 心性論與《大學》、《中庸》和《孟子》
第七章 北宋儒教
一 儒教復興運動的續篇
1 五代時期的儒教
2 北宋前期的儒教復興
3 復興孔祀與儒學
4 北宋前期的經注
二 北宋儒教的神靈系統和祭祀制度
1 北宋制禮作樂的一般狀況
2 上帝及主要神靈的祭祀
3 封禪與天書
4 祈禳與百神祭祀
5 北宋的宗廟祭祀
6 北宋的孔廟祭祀制度
三 以王安石為代表的北宋儒學
1 北宋前期儒學中的新因素
2 王安石宗教—政治改革的前驅
3 王安石之學與政
4 王安石的《周官新義》
5 王安石和心性論
6 王安石變法與變革儒學
7 新法與天意
四 世界模式論
1 宋代易圖的先驅
2 黑白點《河圖》、《洛書》的問世
3 邵雍的世界模式論
4 《周氏太極圖》的世界模式
5 《潛虛》模式
6 邵雍、蘇軾等人的鬼神論
五 張載、二程新儒學
1 張載的儒學
2 二程的儒學
六 北宋佛、道二教概況
1 北宋三教態勢
2 佛教向儒教的靠攏
3 北宋道教概況
第八章 南宋儒教
一 南宋祭祀禮儀的變遷
1 南宋初年的祭祀與天人之際
2 南宋祭祀的發展
3 南宋君臣于天人之際
二 南宋儒學的變遷
1 王學和程學在朝與在野之爭
2 慶元黨禁
3 理學取得了統治地位
三 王學與反道學者的儒學
1 難以尋覓的王學蹤跡
2 不入門派的儒者之學術
3 抨擊道學的儒者之儒學
4 王學與程學之爭簡評
四 南宋初年的程學
1 程門弟子的義理之學
2 南宋初年非嫡傳的程學
3 南宋初年的象數學
五 朱熹的理學思想
1 朱熹的生平和著作
2 儒教新綱領——朱熹的《大學章句序》
3 朱熹的上帝觀和天人關系論
4 從天人關系到理氣關系
5 從理氣到心性
6 以格物致知為前提、以持敬為核心的修行之路
7 朱熹論仁
8 朱熹論鬼神
六 朱熹的同道和講友
1 張栻的儒學
2 呂祖謙的儒學
3 蔡元定、蔡沈的儒學
七 朱熹的異道和論敵
1 陸九淵的儒學
2 陳亮的儒學
3 葉適的儒學思想
八 朱熹的后繼者
1 陳淳的天命論和鬼神觀
2 真德秀和他的《大學衍義》
3 黃震論天與人
第九章 遼金元儒教
一 遼代儒教
1 遼代的天命與祭祀
2 遼代的孔廟和儒學
二 金代儒教概況
1 金代儒者崇德的天命觀
2 金代的上帝鬼神祭祀
3 金朝的尊孔
4 金代的儒學教育和取士制度
三 金代儒者的理論探討
1 儒學理論的迅速理學化
2 金代學者論性理
3 金代學者對宋代新儒學的批判
4 金代儒者于天人之際
四 元代儒教概況
1 元代建國前后對儒者的任用
2 元代國家的儒教化進程
3 元代的祭祀制度
4 對孔子的尊崇和儒學教育
5 元代刑法中的儒教精神
五 元代儒者的理論探討
1 趙復與宋代新儒學在元代的傳播
2 元代儒者對心性問題的探討
3 元代儒者論天命和圣人
4 對祭禮及其意義的討論
5 儒者推動和新創的祭祀
六 南宋、遼、金、元時期的佛教與道教
1 佛教盛衰
2 道教新派的興起和理論走向
七 宋、遼、金、元時代的自然科學
1 儒教國家中的農學
2 儒教與天文學
3 數學與神明
4 儒教與醫學
5 格物致知和自然科學
第十章 明代儒教
一 明代初年的儒教建設
1 朱元璋對儒教的尊崇
2 明代初年的祭祀制度
3 庶人禮儀
4 明代初年的儒學教育
5 明代初年儒者言行概述
二 明代前期儒教思想的發展
1 明初儒者于天人之際
2 明代前期儒教的心性理論
3 陳獻章和湛若水的作圣之功
三 明代中期王守仁學派的崛起
1 歷史的機緣與王學的問世
2 王守仁的格物說之一:心即理
3 王守仁的格物說之二:致良知
4 王守仁的格物說之三:誠意與知行合一
5 王守仁對上帝及鬼神祭祀
四 嘉靖禮制改革
1 “大禮議”始末
2 嘉靖帝對郊社等禮儀的改革
3 孔廟祭祀改革
五 明代中期其他儒學思潮
1 丘濬的《大學衍義補》
2 羅欽順的儒學思想
3 王廷相論理氣心性與天人之際
六 儒教世俗化的進一步發展
1 宗教世俗化的大勢
2 王門講學風
3 王艮及其弟子的傳教活動
4 儒教異端“三一教”
5 家禮的流行
七 明末危機四伏中的儒教
1 明末的社會和政治危機
2 “亂心已萌”情勢下的李贄
3 “亂象已形”情勢下的東林黨人
4 “亂勢已動”情勢下的儒學
八 明代儒教和其他宗教
1 明代儒者和佛、道二教
2 基督教與儒教的初交
3 利瑪竇的儒教觀
九 明代儒教和自然料學
1 災異觀念的進一步淡化與天文歷算
2 明代自然科學的突破性進展
3 百姓日用科學的勃興
第十一章 清代前期儒教
一 回到六經
1 明朝遺民的哀痛與反思
2 清朝政權的現實需求
二 明代遺民的儒學
1 顧炎武的儒學思想
2 黃宗羲的儒學思想
3 王夫之的儒學思想
4 顏元等人的儒學
三 清朝新貴的儒學
1 李光地的上帝鬼神觀
2 經筵與諸儒論學
四 清代的神靈與祭祀
1 郊祀禮儀沿革
2 祭孔禮儀的加隆
3 清代增祀神靈
4 清代庶民祭禮的發展
五 清代前期儒教和其他宗教
1 儒教和佛道二教
2 儒教與天主教的決裂
3 儒教和伊斯蘭教
六 回到了六經的乾嘉經學
1 乾嘉學術的性質
2 乾嘉經學的目的和方法
3 乾嘉經學的成就及其傾向
4 乾嘉儒者對性與天道問題
5 儒藏
七 清代前期的儒教和自然科學
1 “西洋新法”與西學中源
2 以致治和解經為目的的自然科學
3 尊經與自然科學
八 風雨前夕的儒者之憂
1 社會危機與儒學
2 暴風雨前夜龔自珍的儒學
第十二章 清代后期風雨 飄搖中的儒教
一 儒教與自強
1 林則徐、魏源的自強思想與儒教
2 清王朝的封神昭忠和增祀賢良
二 上帝教——儒教與基督教融合的產物
1 上帝教的上帝
2 政教一體的制度
3 人間的天國
三 儒學的回光
1 魏源以后的儒學概貌
2 曾國藩的天人之學
3 曾國藩的性理之學
四 儒教對西學的容納
1 儒者對西學的認識
2 儒教體內的西學
3 保國保教的《勸學篇》
五 戊戌變法和儒教改革
1 康有為的儒教思想
2 康有為的改教設想
六 儒教的滅亡和滅亡前的掙扎
1 義和團運動中的保教內容
2 挽救儒教的最后努力
3 失去了物質載體的儒教
第十三章 儒教余波與科學的勝利
一 儒教余波
1 復辟與反復辟斗爭中的儒教殘存
2 從儒教是教到儒教非教
3 儒教非教說的發展
二 科學的勝利
1 科學與玄學論戰
2 西學、或科學的全面勝利
3 科學的新時代
后記
(編輯:許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