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李興華、秦惠彬、馮金源、沙秋真
出 版 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1998年5月
第一編(唐、宋)
第一章 伊斯蘭教在唐和五代時期
第一節 唐朝與大食的關系
第二節 唐代文獻關于伊斯蘭教的介紹
第三節 關于伊斯蘭教傳入中國的若干主張
第四節 伊斯蘭教在唐代
第五節 伊斯蘭教在五代
第二章 宋代伊斯蘭教
第一節 宋朝同大食的關系
第二節 宋代伊斯蘭教的一般狀況
第三節 宋廷同哈拉汗朝的關系
第四節 伊斯蘭教在遼、金
第三章 中國西部邊疆地區的早期伊斯蘭教
第一節 伊斯蘭教在疏勒和于闐等地的傳播
第二節 伊斯蘭教在西遼王朝
第二編(成吉思汗西征——明中葉)
第四章 伊斯蘭教在中國普傳局面之形成
第一節 蒙古貴族西征與伊斯蘭教的大規模東傳
第二節 蒙古早期諸汗對伊斯蘭教的態度與政策
第三節 元代回回人的社會地位
第五章 伊斯蘭教在中國各地的普遍傳播
第一節 伊斯蘭教在漢族地區的傳播
第二節 伊斯蘭教在西北各民族中的廣泛傳播
第六章 元代穆斯林的宗教生活
第一節 宗教信仰與功修
第二節 宗教制度
第三節 教派
第四節 宗教活動的場所
第七章 元代穆斯林在中國文化史上的貢獻
第一節 穆斯林在中國科技史上的貢獻
第二節 穆斯林在中國社會科學史和文藝史上的貢獻
第八章 明前期的伊斯蘭教
第一節 伊斯蘭教在中國各地的繼續普傳
第二節 穆斯林及其有關方面的一些變化
第三節 宗教制度及活動的場所
第三編(明中葉——清末)
第九章 喀什噶爾和加家族的興衰
第一節 淵源和興起
第二節 白山派和黑山派的斗爭
第三節 大小和加之亂
第四節 和加后裔的復辟叛亂
第五節 阿古柏挾持布素魯克入侵新疆
第十章 維吾爾等族伊斯蘭教教派
第一節 遜尼派正統地位的恢復
第二節 印度系統什葉派的傳入
第三節 依禪派地位和表現形式的變化
第十一章 經堂教育的倡興
第一節 經堂教育的淵源和興起
第二節 經堂教育的宗旨和形式
第三節 經堂教育的課本和課程
第四節 經堂語和小兒錦
第五節 經堂師生的經堂生活
第六節 經堂教育學派
第七節 經堂教育著名經師
第八節 經堂教育規章制度
第九節 經堂教育與蘇非主義
第十節 經堂寫經與書法藝術
第十一節 經堂教育的作用和局限
第十二章 漢文譯著活動各階段概述
第一節 譯著活動的第一階段
第二節 譯著活動的第二階段
第三節 譯著活動的第三階段
第十三章 回族等族伊斯蘭教的教派分化和門宦的形成
第一節 教派分化前史
第二節 教派分化一般
第三節 門宦形成概略
第十四章 門宦的功修禮儀
第一節 虎非耶
第二節 哲合林耶
第三節 格底林耶
第四節 庫布林耶
第五節 總論
第四編(民國時期)
第十五章 中國內地伊斯蘭文化的復興
第一節 新式學校的創建
第三節 新式教育的倡導者——王寬、馬鄰翼
第三節 新式教育的典范——成達師范學校
第四節 社團性文化事業的開展
第五節 社團組織的創建
第十六章 民國時期新疆歷屆政府的伊斯蘭教政策
第一節 楊增新的伊斯蘭教政策
第二節 從金樹仁到盛世才
第十七章 中國內地伊斯蘭教教派之間的矛盾激化
第一節 伊合瓦尼同門宦之間的斗爭
第二節 伊合瓦尼同門宦斗爭的嚴重后果
第十八章 民國時期伊斯蘭教概述
第一節 西道堂和賽來非耶的創傳
第二節 “侮教事件”
第三節 各邊區政府堅決貫徹民族平等、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第四節 淪陷區伊斯蘭教概況
第五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
第十九章 中國穆斯林的新生
第一節 穆斯林宗教信仰自由權利的獲得
第二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伊斯蘭教政策
第三節 中國穆斯林成為國家的主人
第二十章 中國伊斯蘭教協會的籌建和成立及中國伊斯蘭教經學院和《中國穆斯林》雜志的創辦
第一節 中國伊協的發起與籌建
第二節 中國伊協籌委會的活動
第三節 中國伊斯蘭教協會的成立
第四節 中國伊斯蘭教協會的活動
第五節 中國伊斯蘭教經學院的創建
第六節 中國伊斯蘭教經學院的教學生活
第七節 《中國穆斯林》雜志的創辦
第二十一章中國伊斯蘭教宗教制度的民主改革
第一節 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及穆斯林地區的社會主義改造
第二節 宗教制度民主改革的必然性
第三節 宗教制度民主改革的范圍和內容
第四節 宗教制度民主改革的成績和缺點
第二十二章中國伊斯蘭教歷史新時期的開始
第一節 開放宗教活動場所、恢復宗教活動
第二節 開展中國伊斯蘭教學術研究
第三節 中國穆斯林為兩個文明建設發揮自身的作用
(編輯:許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