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齊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5年8月
內容簡介:
本書是以政治文化為考察視角來系統研究時代佛教的學術專著。作者依據歷史史料和佛教典籍文本,不僅對于明朝各代帝王包括朝廷提出的佛教政策與佛教的關系進行了梳理和探討,而且對明代佛教與社會政治文化諸因素相互交織的諸問題進行了歸納和綜合分析,并通過一些典型個案,具體分析了處于明代君主極權和文化專制體制下的士人對于佛教的認識態度及其影響,特別是對明代佛教日益世俗化的趨勢中佛門高僧所表現的處世之道做了介紹和闡釋,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和展現了中國佛教與傳統政治文化的密切關系。
目錄
序/杜繼文
自序
第一章明代佛教與帝王及其政治文化環境
第一節 明太祖對于佛教的認識和態度
(一)明太祖的佛教因緣與明初佛教
(二)明太祖的佛教認識與傳統政治文化
(三)明太祖對佛教的實際態度與明初政治文化環境
第二節 明成祖之敬佛尊僧與利用佛教
(一)洪武、永樂朝之宗教認識的延承寫變化
(二)明成祖之尊崇藏僧與羈縻摩御邊及政治文化環境
第三節 洪熙、宣德至弘治、正德時期諸帝之宗教取向與佛教之地位
(一)洪熙、宣德朝抑制釋道二教的傾向
(二)正統、景泰、天順朝之帝王更替與佛教的冷暖境遇
(三)憲宗之耽玩樂與好方術的惡劣影響
(四)弘治前期的汰佛之議及中后期孝宗之復蹈溺教舊轍
(五)武宗荒嬉佞教之廢政及其對佛教的影響
第四節 嘉靖至明末諸帝崇道崇佛之交替與佛教的發展走勢
(一)嘉靖皇帝之寵道與佛教陷入低潮
(二)隆慶、萬歷時期皇室的亦崇佛亦抑佛與佛教之榮辱變換
(三)朝廷嚴治白蓮教等措施對佛教的連帶影響
第五節 明末佛教世俗化發展走勢與政治文化環境
第二章明代佛教政策的基本模式與傳統政治文化認識
第一節 明代僧官體系之建立與世俗政權體系
(一)明初“善世院”之設置與寬泛之管理
(二)明代僧官體系之建立與君主專制統治
第二節 僧伽組織禪、講、教之界劃與傳統政治文化理念
(一)明代關于佛教寺、僧的禪、講、教界劃
(二)教寺、教僧的獨特劃分及其功能化效應
(三)禪講教界劃與寺額限制的管理政策
第三節 規范僧人行為之約法與社會流行之佛教認識
(一)嚴格檢束僧行的政策與世俗政治倫理取向
(二)度牒及僧籍管理之訴諸世俗行政手段
(三)干預和疏導寺產經營及其現實經濟因由
(四)禮遇高僧及標榜德行的政治倫理觀的渲染
第四節 明代對于朵甘、烏斯藏的佛教政策及其政治文化效應
(一)僧俗兼用,因俗以治
(二)多封眾建,分勢而制
(三)嘉惠內附,貢市給利
第五節 明代佛教政策的特點與傳統政治文化
第三章明代宿儒士大夫之儒釋觀及其政治文化意義
第一節 明朝開國后的學術狀況及其政治文化環境
(一)標榜紹宗宋儒的政治文化趨勢
(二)專制高壓、科舉窠臼與明初學術平庸之現象
(三)博學躬行并重及崇佛排佛并存的文化氛圍
第二節 宋濂與佛教及其所表征之宿儒士大夫佛教意趣
(一)儒林名宿和開國文臣之首
(二)儒釋一致論和互補論及其政治文化基礎
(三)佛教有助孝道的政治倫理意圖
(四)儒釋并重于人倫日用的人生意趣導向
第三節 諸儒旁通佛理又避佛排佛之傾向的政治文化基礎
(一)謹守朱學而避佛排佛之儒
(二)藉儒釋辯論而非議佛說者
(三)似近禪實非禪之儒林名宿
第四節 諸儒之儒釋觀的政治文化意義
第四章明代高僧之處世取向與政治文化傾向
第一節 游移應對于世出世間的處世出世觀
(一)楚石梵琦之為“國初第一宗師”與元明朝代更替
(二)處乎世間而不著世間之圓融取向與禪僧本色
(三)不著兩邊之處世之道與政治文化背景
第二節 拔儒僧入仕及僧官官僚化與統治意志之導向
(一)拔儒僧入仕與帝王的儒釋觀
(二)僧官朝臣之宦海沉浮與極權政治環境
(三)道衍禪師參政與時人之政治態度
第三節 佛教弱勢態勢下之僧人處世傾向及其意義
(一)不同意趣之“走京僧”與佛教之處境
(二)標榜作務清修之禪僧及其政治文化效應
第五章明代佛教與政治文化
第一節 關于政治文化的研究視角
(一)政治文化概念及其理論界定
(二)中國古代社會之傳統政治文化
第二節 明代佛教與政治文化傳統及現實
(一)明代社會之政治文化傾向與明代佛教
(二)明代佛教與明代政治文化之互動關系
引用書目
(編輯:許津然)